景德镇瓷画家嘉祥又是什么时代人 (徐成城基金经理排名)

2023-04-05 7:07:26 基金 ketldu

这个资料会比较长,希望楼主详细观看,

信息来源:博宝艺术网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

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 *** 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 *** 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云南的 *** 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时,贪赃枉法朝纲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

二、浅绛彩瓷的突现

“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咸丰5年——咸丰6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

咸丰5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物管理所)便是一例。在上述300余件器物中,咸丰朝所画浅绛彩瓷只有两件。这是最早一件,也是程门画浅绛瓷已知最早的一件实例。另一件是张子祥(张熊)在咸丰6年(1856年)所画的《四清图》瓷板画。

是否可以这样说,稀少的咸丰朝浅绛瓷正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繁盛的开端。

三、浅绛彩瓷的盛兴

同治5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 *** 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

同治7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时年19岁,在位13年。

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间。有趣的是在同治5年至9年,却难觅其作品的踪影,也许当时他们正忙于重建御窑厂和为同治婚礼绘瓷吧。

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

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光绪一朝34年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10年,中10年和后14年。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周子善 俞子明 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 罗畅谷 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 邵美之 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 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 余焕文 朱少泉 *** 陈子常 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程次笠 李友梅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 朱少泉 *** 陈子常 汪绰章 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 许品衡 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 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 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 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 万辅廷 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 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 雷光亨 雷桂泉 胡干 许达生 茂盛 清标 启明 何明谷 舒以氏 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 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章 蒋玉卿 *** 陈子常 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 汪照藜 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喻春 许达生 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 何子林 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 敖少泉 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 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 马庆云 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 叶淮清 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 杨紫卿 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 何明谷 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 松竹轩 义隆 义兴 鸿兴 永兴氏 孙玉卿。

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联系:,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 *** 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四、浅绛彩瓷的衰落

光绪之后,宣统、民国初期,画浅绛瓷者急剧减少。

宣统时(1909——1911)画浅绛瓷的仅有;

俞子明 袁恒兴 许品衡 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民国前10年(1912——1921年)浅绛瓷画师有:

许品衡 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季春 黄斐成 胡全太 瑾卿 金绍斋 肖靖初 段生茂 吴飞麟 胡仲贞 潘陶宇 徐成城 孙福昌 森顺 江和丰 子良 王琦 岳松氏。

民国10年之后(1922——1925年)浅绛瓷画师有:

潘陶宇 徐仲南 仙槎 罗子林 刘顺泰 王荣顺 安少山 刘焕章。

1925年后,基本上没有画浅绛瓷的了。

宣统至民国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等,以及其他瓷业的兴起,大批浅绛瓷画师都改画粉彩瓷了。因为粉彩瓷比浅绛瓷的画面要鲜亮得多,色彩也要丰富得多;而早期的浅绛瓷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使用后,大都会脱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市场渐渐又重新青睐粉彩瓷了。浅绛瓷终于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这些资料来看,第一件浅绛瓷出现于咸丰5年(1855),最后一件出现在民国14年(1925),因此,浅绛瓷在中国至少历经70年。

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

(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

(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5年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

(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年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年号却又是光绪某某年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年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年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年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

(五)在这300余件作品70年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年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

第一代:

程门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汪藩 周子善 俞子明 吴少萍 江永源 罗允夔 任焕章 余焕文 万子铭 蒋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 *** 陈子常 汪章 许品衡 方家珍 周筱松 汪照藜 方少溪 张云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许达生。

第三代:

王子卿 松石 戴裕成 梅春 高恒生 安少山 胡献瑞 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 胡仲贞 吴飞麟 王琦 潘陶宇 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

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

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

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年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

六、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地的悲惨境地,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一时脍炙人口。历经70余年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

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更觉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官窑画师们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年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本应该就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

徐氏成字辈起名,要好听的

徐成轩 徐成思 徐成鹏 徐成明 徐成柏 徐成磊 徐成欧 徐成文 徐成强 徐成伦 徐成彬 徐成宇 徐成龙 徐成瑜 徐成涛 徐成豪 徐成楠 徐成浩 徐成煊 徐成泽 徐成伟 徐成祺 徐成霖 徐成洋 徐成傲 徐成南 徐成彤 徐成辉 徐成杰 徐成尧 徐成佑 徐成瑞 徐成楷 徐成啸 徐成城 徐成宸 徐成博 徐成舟 徐成昌 徐成瀚 徐成渊 徐成弘 徐成朋 徐成然 徐成懿 徐成熙 徐成远 徐成超 徐成寒 徐成松 徐成睿 徐成驰

清末民国间有姓高的画家吗?都有谁啊?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周子善俞子明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罗畅谷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邵美之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余焕文

朱少泉  *** 陈子常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程次笠李友梅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朱少泉

***  陈子常汪绰章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许品衡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万辅廷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雷光亨雷桂泉

胡干许达生茂盛 清标

启明何明谷舒以氏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王凤池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  *** 陈子常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汪照藜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

喻春许达生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何子林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敖少泉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马庆云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叶淮清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杨紫卿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何明谷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松竹轩义隆 义兴

鸿兴永兴氏孙玉卿。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联系:,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 *** 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补充回答: 浅绛彩瓷的衰落

光绪之后,宣统、民国初期,画浅绛瓷者急剧减少。宣统时(1909——1911)画浅绛瓷的仅有;

俞子明 袁恒兴许品衡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高恒生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民国前10年(1912——1921年)浅绛瓷画师有:

许品衡 方少溪汪友棠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马庆云杨紫卿

季春黄斐成胡全太瑾卿

金绍斋 肖靖初段生茂吴飞麟

胡仲贞 潘陶宇徐成城孙福昌

森顺江和丰子良 王琦  岳松氏。

民国10年之后(1922——1925年)浅绛瓷画师有:

潘陶宇 徐仲南仙槎罗子林

刘顺泰 王荣顺安少山 刘焕章。

1925年后,基本上没有画浅绛瓷的了。

宣统至民国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等,以及其他瓷业的兴起,大批浅绛瓷画师都改画粉彩瓷了。因为粉彩瓷比浅绛瓷的画面要鲜亮得多,色彩也要丰富得多;而早期的浅绛瓷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使用后,大都会脱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市场渐渐又重新青睐粉彩瓷了。浅绛瓷终于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这些资料来看,第一件浅绛瓷出现于咸丰5年(1855),最后一件出现在民国14年(1925),因此,浅绛瓷在中国至少历经70年。

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

(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

(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5年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

(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年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年号却又是光绪某某年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年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年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年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

(五)在这300余件作品70年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年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

第一代:

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

汪藩周子善俞子明吴少萍

江永源 罗允夔任焕章余焕文

万子铭 蒋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  *** 陈子常汪章

许品衡 方家珍周筱松汪照藜

方少溪 张云 徐善琴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许达生。

第三代:

王子卿 松石 戴裕成梅春

高恒生 安少山胡献瑞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 胡仲贞吴飞麟王琦

潘陶宇 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

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

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

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年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

六、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地的悲惨境地,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一时脍炙人口。历经70余年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

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更觉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官窑画师们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年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本应该就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

按照笔划——

中国近代陶瓷创作名家一览表

三 画

广国华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万 泰 光绪年间

万 兴 光绪年间

万云岩 约1910—1950年

万子铭 光绪年间

万辅廷 光绪年间

子 云 光绪年间

子 珍 光绪年间

子 环 生卒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晚期,以画花鸟瓷画见长。

子 良 民国年间

义 茂 光绪年间

义 隆 光绪年间

义 兴 光绪年间

义太和 光绪年间

马庆云 生卒时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一起咸丰-同治年间。擅长人物瓷画,设色浅淡,人物衣饰具有水墨写意画的风采。画娃娃,大头,细小身躯,乌黑的头发反衬出人物晕染的脸颊的润泽。

马复兴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至民国前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于家爵 民国年间

四 画

少 山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到民国前期,以花鸟画见长。少山的花鸟瓷画,花朵硕大,枝条细如线条。

王少维 王少维(1862——1908年),名廷佐,字少维,安徽泾县人。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多以浅绛彩技法描写人物、山水,又以画猴见称。

王恩怀

王声怀 王声怀(1930-1992)王宗长子,长青花。

王希怀 王希怀(1932-1982)王宗次子,长青花。

王雪如 民国末

王歧山 光绪年间

王 琦 江西新建人,号碧珍,又号陶迷道人,斋名“ 萄萄斋”。生于1884年,卒于1937年。1922年当选为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珠山八友成员。

王大凡 王大凡以人物仕女画见长,师从改七芗、沙山春、费晓楼,后集诸家之大成,画风工细逸丽。创“落地设色彩”工艺,即彩画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绿。人物形象生动,画面赏心悦目。1915年创作的“富贵寿考”人物画瓷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

王 震 字一亭,号白龙山人。1867年生,1938年卒。

王 步 字元仁,号竹溪道人,晚年号陶青老人。1869年生,1968年卒。丰城县长湖竹溪人。画路较宽,艺术创作涉猎釉上、釉下瓷画和堆雕、刻花、作品较多,尤精于青花分水技法。

王炳荣 同治光绪,长花鸟。生卒年不详,以瓷雕艺术著称,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年间,与晚清著名瓷雕家陈国治齐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对此有所记载:“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

王锡良 1922年生,原籍安徽黟县,出生于景德镇。室名:陶源山人、五尺园。十二岁随叔父王大凡学绘瓷画,擅长人物瓷画,1970年获“中国工艺术美术大师”称号。

王凤池 光绪年间,字丹臣,常与金品卿合作。

王子卿 光绪年间

王荣顺 民国时期

王 品 民国时期

王羡阳 民国时期,擅长人物瓷画。

王一枝 民国时期,善画猴。

王顺发 生卒时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至民国前期,以花鸟瓷画见长。王顺发笔下的鸟雀,多作欢呜跃动状。

王大屏 民国时期

王一亭 1916-1993年,擅长粉彩仕女瓷画。

王云泉 1913年生,1939年毕业于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以粉彩山水瓷画见长。1961年获“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

王 璞 民国时期

王倚之 民国时期

王东石 清末曾与任伯年合作制“瓢壶”。

元泰主人 生卒年不详。期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年间,擅长人物瓷画。

王晓帆 王大凡之子。

文 晃 民国时期

文绍武 民国时期

方云峰 号“佩霞”,别号“惜花轩主”。1897生,1957年卒。江西浮梁县人。早年在浙江龙泉瓷业工场任绘瓷技师。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和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擅长粉彩仕女,用笔纤丽。中年喜绘猫和牡丹。曾与珠山八友配瓷版画。

方家珍 光绪年间

方少溪 光绪-民国年间

方廷辉 生卒年不详,创作主要活跃于光绪年间,以鱼藻瓷画见长。

方伯卿 民国时期,安徽祁门人,擅长图案装饰。

毛龙极 建国初

毛子荣 民国前期

孔 圭 民国前期

长庚氏 光绪年间

邓碧珊 1874年生,1930年卒。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县人。珠山八友成员。擅长粉彩鱼藻瓷画,构图虚实相生,黑白相映,用湿笔染墨,充实鱼的体积感和质感,善于表现鱼的翻波掉尾的动态,画风洗练雅致,行书题铭兼有草情隶意,苍郁遒劲。

邓锡龄 邓碧山之子,长人物。

邓碧孙 民国时期,邓碧珊的儿子,以粉彩鱼藻瓷画见长,但成就不及其父

邓必诏 民国时期,善画人物,王琦之徒

邓重明 民国时期

邓 奎 瞿子冶之友,常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自撰铭文。活跃于道光-同治年间。

邓肖禹 邓碧珊之孙,名云耕,长花鸟。

邓必洁 长雪景山水,民国

五 画

冯桂林 1907-1945年,宜兴宜城人。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第一批艺徒,其师为程寿珍、范大生。后受雇于“汪裕泰茶庄“制壶,以“卷翁”作印章款。又曾受聘于“吴德盛陶器公司“,所制紫砂,器底有“金鼎 ”商标。

冯启顺 光绪年间

冯大陀 江西都昌人,室名“陶然轩”。民国晚期瓷画家,擅长人物瓷画。冯大驼笔下的人物,比例合度,神态较为生动,面部以淡赭晕染。

田鹤仙 原名田世青,后改为田青,字鹤仙,号“荒园老梅”,斋名:“古石”。1894年出生,1952年卒。浙江绍兴人。曾为江西省瓷业公司夜校教员。珠山八友成员。田鹤仙初画山水,笔意在董源,巨然之间,后专攻粉彩梅花瓷画,深得元人王冕笔意,写繁花,千绪万簇,风神绰约,强健有力。

田 宣 民国时期,醴陵烧制釉下五彩名家

叶巽斋 光绪年间

叶怀清 光绪年间

叶振嘉 民国时期,善画人物。创设骨彩。

仙 槎 生卒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

于光绪后期至民国时期,是一位多产瓷画家。所绘作品,底款多署“映莲轩造“。画路较宽,山水、人物、花鸟瓷画都有作品传世。早期画青花,后期转向粉彩。

卉 园 民国时期

半园主人 光绪-民国年间

玉 庭 同治年间

石奇峰 民国时期

石宇初 刘雨岑的徒弟,擅长花鸟瓷画,活跃于民国时期,建国后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实习教师。

六 画

刘芳谷 光绪年间

刘仲卿 1889年生,1969年卒。字锡祖,江西莲塘县人。二十纪四十年代到景德镇绘瓷,9岁学画,青年时临摹了故宫大量名画 ,中年后专攻粉彩花鸟,虫草,自创一套独特的点线技法,使画面流畅自然,细腻生动,花卉、蝴蝶最为突出,颇具雍正时期粉彩风格。

刘 平 刘雨岑之子

刘雨岑 原名玉成,后改雨成,别号澹糊渔,斋名“觉庵”。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安徽太平人。珠山八友成员。擅长粉彩翎毛花卉,布局简洁,用笔纤秀,设色清雅,柔美见长。所创作的粉彩雄鸡,为世所重。后创作彩水点桃花技法,点花头时,先打一玻璃白底子,再用红彩去点,粉在下,红在上,以水洗开,发色鲜艳。

刘希任 1906年生,1967年卒。江西南昌县人,室名:再思轩。永华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南昌开“中南瓷庄”。擅长粉彩人物、花鸟与雪景。

刘少轩 宣统年间

刘顺太

刘森泰 生卒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光绪年间。刘森泰的博古瓷画,以瓶花为主体。

刘吾展 民国年间,善画瓷画动物,以画猴见长。

刘胜记 民国时期,石湾陶塑艺人

刘佐韩 刘胜记之子,民国晚期石湾陶塑艺人。

江栖梧 光绪年间

江福昌 民国时期

江永源 光绪年间

江潮宗 光绪年间

江 春 光绪年间

江祥发 光绪年间

江和丰 民国时期

江金白 民国时期

江重镇 民国时期

江源茂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到民国前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许达生 光绪年间

许发生 王步之师

许进勇 字友义,号云麟,生于光绪十三年(1897年),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其祖父许良西、父亲许起容,均系德化佛像雕塑名家。许进勇毕生从事瓷雕艺术,并经营“裕源”商号。其得意之作的背面盖有“许裕源制”和“许云麟制”四字方形阴文篆体印记。当年曾为香港“玉成轩”、“源源”等古玩商特制成不少仿明清瓷塑制品。

许世华 许进勇之长子,生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解放前出境,后与其弟许世南留居香港,从事瓷雕艺术。许世华、许世南兄弟都继承父业,民国期间在家乡从事瓷雕 *** ,“联谊轩”是当时兄弟合作的堂号。

许尚礼 民国时期,安徽石埭人,擅长花卉、翎毛瓷画。

许子成 光绪年间

许品衡 光绪-民国年间

汤有光 字成卿,1877年生,1970年卒。原籍安徽太平。1903年就读两江师范学堂美术音乐专业,曾任江西省立乙种窑业学校监学和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校长。

闵丹臣 生卒时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山水画见长。闵丹臣画山水,以留白的釉面来象征江河,旨在造成水天一色的艺术效果。

朱少泉 光绪年间

朱荣记 朱荣记是店号还是人名,以及朱荣记在世的具体时间,相关史料均无记载。晚清和民国前期的瓷塑精品,都往往钤陶艺家的印记。

朱磊青 民国时期

朱 明 民国时期

朱秋霞 民国时期,刘雨岑之妻,善画鹿。

全 廷 光绪年间

任焕章 光绪-民国年间,长人物、山水。

任逢瑞 民国时期

达 山 光绪年间

安少山 光绪-民国年间

孙福昌 民国时期

孙玉卿 光绪年间

孙月轩 民国时期,擅长花鸟瓷画。

孙明泉 光绪年间

孙茂盛 光绪年间

行吾素 民国时期

同和氏 光绪年间

尧臣氏 光绪年间

毕伯涛 1885生,1960年卒。名达,别号“黄山樵子”,安徽歙县人。与珠山八友齐名,擅长粉彩花卉翎毛瓷画。其子毕渊明也系著名瓷画家,善画虎。

毕渊明 毕渊明:1907年生,安徽人,擅老虎,动物。

伍义顺 民国时期

吕尚文 光绪年间

吉 人 光绪年间

九 画

俞国良 民国时期紫砂名家

俞子明 字静山,室名为:友竹山房、友竹轩、风柳室。安徽新安人。其艺术创作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画路宽,人物、山水、花鸟瓷画都有作品传世。以人物瓷画见长。其作品,工细端丽。画面往往不绘背景。

彦菊山 光绪年间

柳灵谷 1900—1942年

柳三亭 民国时期

胡树滋 光绪年间

胡 昆 民国时期

胡荣发 光绪年间

胡 干 光绪年间

胡献瑞 光绪年间

胡献雅

胡有农 字子耕,活跃于光绪年间

胡全太 民国时期

胡椿泰 民国前期

胡仲贞 民国时期

胡帮洁 民国时期

胡 俊 民国时期

胡诗看 长花鸟

胡 庐 1903-1976,字楫俊,号嘉穆,安徽黟县人。

胡义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花鸟瓷画见长。胡义顺画瓜时,只画果实,不画枝干。

胡大茂 民国时期

胡春茂 生卒时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仕女瓷画见长。胡春茂笔下的仕女,高髻,丰颊,溜肩。

胡正发 民国时期

研溪渔人 光绪年间

砚农居士 同治年间

南樵子 光绪年间

赵少昂 光绪-民国前期,广彩瓷画家。

赵惠民 长仕女

赵金生 民国时期

段茂发 民国末期,擅长古彩人物。

段世林 民国时期,江西波阳人,擅长图案装饰。

段子安 波阳人,以粉彩山水瓷画见长,活跃于民国时期。

饶华阶 生年不详,1952年卒,安徽祁门人。自幼到景德镇学瓷器彩绘。出师后自己从事彩绘加工。民国初年在北京经营景泰蓝生意而结识同乡康达。康达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委任饶华阶为饶州本厂厂长。民国十六年,自己开办瓷厂,牌号为“饶华丰瓷厂”,又称“饶华丰瓷庄”。

钟德发 光绪年间

顺 发 光绪年间

娄观涛 民国时期

洪 发 光绪年间

洪景诰 光绪年间

洪步余 民国前期

洪义盛 光绪年间

十 画

高恒生 光绪-民国年间

高心田 光绪年间

高希棚 民国时期

高奇峰 光绪-民国年间

梁楚材 光绪年间

梁兑石 别号石庐、丽泽轩,民国初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回南昌开办丽泽轩瓷店,1937年被日本飞机炸死。

梁醉石 民国时期石湾陶塑艺人,善制三寸佛道人物陶塑。

涂 铎 民国时期

涂竹庄 民国时期

涂荣桂 民国时期

倪开云 民国时期

聂杏生 长人物、青花

聂根兴 民国,长青花

倪振芝 光绪年间

徐仲南 名陔,字仲南,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1872年生,1952年卒。江西南昌人,珠山八友成员。

徐永丰 光绪年间

徐家振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新彩山水瓷画见长。从画面题铭来,徐氏曾在江西陶业专科学校任教。徐家振笔下的新彩山水瓷画,往往刻意造成水彩画的艺术效果。

徐顺元 别号 *** ,1891年生,1966年卒。丰城人。十二岁时到景德镇学徒。擅长捏雕、镂雕。所创作的瓷雕石山、花篮、凉亭等非常逼真。二十岁开始研制镂雕龙舟,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创作的一尺多米长的瓷质龙舟,轰动全镇。

徐祥兴 民国时期

徐善琴 字长庚,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光绪年间。

徐焕文 汪少平之徒,胭脂红(翠)山水

徐天梅 徐仲南之子,名年,字天梅,1910年出生,原籍为江西南昌,世居景德镇,擅长粉彩动物瓷画。1959年荣获“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

徐成诚 民国时期

徐 森 民国时期

徐永权 又名韵泉,东乡人,1912年在中国陶业学堂就读,师从周小松,后在江西省立窑业学校任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景德镇开“三友瓷店”,擅长人物瓷画。其子徐焕文为当代著名山水瓷画家。

徐南生:民国南昌绘瓷名家

徐子祥 光绪时期

炳 辉 生卒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光绪前期。

俞筱秋 光绪年间

俞裕元 光绪年间

敖少泉 民国时期

敖空子 民国时期

钱 安 光绪-民国年间,擅长山水人物瓷画。

钱仲明 民国时期

晓客居士 同治年间

振 大 民国前期

夏石溪 宣统年间

夏鼎臣 民国前期

聂杏生 擅长青花人物和花鸟瓷画,活跃于民国时期,建国后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实习教师。

桐华居 “桐华居”属瓷画作坊名号,存世时间不详。但从该器的画风和题铭方式来看,应为民国时期的作品。

袁恒兴 宣统-民国年间

十一画

黄士陵 1849年-1908年

黄汝铭 光绪年间

黄晓春 民国时期

黄铭光 光绪年间

黄斐成 民国时期

黄家瑞 号缉五,如皋人,南京两江师范学院毕业,活跃于民国时期。

黄 炳 字云渠,又号云屿,一作云渔。约生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南海人。作为石湾陶塑一代宗匠,他所塑制的人物、鸟兽别具神采,野鸭、鹧鸪、鹌鹑,工细分明,阴阳可辨。

好的etf推荐

具体来看,年内前三季度收益率排名前10的ETF基金中,排名前六的ETF基金是煤炭、能源、钢铁等主题的周期行业ETF基金。另四只是新能源概念相关,主题分别为光伏、新能源汽车、碳中和。

排名第一的是国泰基金的煤炭ETF(515220),其年内前三季度收益率达76.83%,基金经理为徐成城。其管理的另一只基金钢铁ETF(515210)今年前三季度收益率达53.12%。此外,其旗下的新能源车ETF(159806)今年前三季度收益率也达到了45.38%。

排名第二的是能源化工ETF(159981),年内前三季度收益率为74.51%。从投资类型上来看,其是一只商品型ETF基金,主要投资标的为能源类期货合约。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