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曾经表示:“我们在选择投资企业时有一个标准,这个企业必须由诚信有远见富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来打理,这个管理者是自己忍不住想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他的人”
换个角度讲,运用到基金投资当中,我们选择基金经理也可以以这样的标准去选择。
基金经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主动型基金来说。基金经理就是基金实际管理人,可以说一只基金业绩如何几乎完全取决于基金经理个人。
虽然基金经理的背后也有投研团队的支持,但是最主要还是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优秀的基金经理将给基金带来良好的经营业绩,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考量一位基金经理呢?
1、赚钱能力强
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够帮助大家赚钱的基金经理自然就是优秀的,所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基金经理具有良好的历史业绩表现,业绩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在以往能够有好业绩的基金经理可能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收益,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优秀的业绩值得是长期业绩,而不是一两个季度、半年的。
短期业绩优秀可能只是刚好踩上了风口,或者刚好整体市场非常景气。运气的成分比较高,如果长期业绩比较优秀才能表示基金经理有持续赚钱的能力。
2、经验丰富
在投资市场上,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从业经验越丰富,所经历市场情况也就越多,更嫩从容面对各种突 *** 况并且及时反应。
只有经历过市场的大起大落,才会对市场真正的产生敬畏,才能更加灵活的应对。
3、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
在选择基金经理时,还要了解基金经理能力圈或者是擅长偏好的风格。
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决定了基金经理投资决策,可以通过基金经理的从业经理,管理基金的经理,还有管理过的中的定期报告等资料去了解。
了解基金经理更加擅长哪个行业或板块或类型的基金,了解其风格偏好是什么。
同时,还要非常注重投资风格的稳定性指标。
投资风格的稳定性表明了基金经理能够坚持自己的策略,坚信自己的思路。
也能够更好的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和保持。
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学习的态度,没有盲目地追随市场,也是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的表现。
4、避免言行不一致的基金经理
在选择基金经理时要避开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选择那些言行一致性比较好的基金经理,比如说某基金经理坚持价值股投资,那么他管理的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一般就是价值股。
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基金的定期报告查看的,有季度报、半年报、年报,其中年报的内容是最为详细的。
5、不同类型基金匹配不同基金经理
基金有不同的分类,基金经理对于不同类型的基金经理也是有能力圈的,一个擅长管理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未必能管理好指数基金。
这是因为不同基金类型基金经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基金对基金经理依赖程度很低,所以就算换了基金经理也影响不大,而有的基金对基金经理要求比较高。
比如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是被动跟踪指数,基金经理的职责主要是尽可能的减少追踪误差,工作内容偏向于技术性。对于个股的选择则要求很低。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 在了解一只基金的时候,我们常常提到要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包括基金经理是属于什么样的投资风格?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否与市场风格相匹配?等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应该如何判断基金经理是属于哪种投资风格。
关于投资风格,市场是没有绝对的划分依据的,没有绝对的标准说基金经理就是属于什么样的投资风格,我们对于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判断,是需要综合几个维度去考虑。
如果能够理清楚理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基本上就能大概知道基金经理是什么样的投资逻辑,适合什么样的市场了。
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
一个基金经理不可能一毕业就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在正式任职基金经理之前,可能做过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等,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验历经过牛熊市场周期,他对市场的把握相对而言也会更加的精准一些。
基金经理的行业研究背景
基金经理的行业研究背景可以大致判断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每个基金经理都是有自己的能力圈的,在自己的擅长的能力圈内管理基金,管理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基金经理上学时期的专业背景,毕业之后的研究领域。
一般来说,管理行业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科班出身的会更多一些,就跟我们找工作一样,也要讲究专业对口,在自己深入了解的领域内进行投资肯定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当然,随着基金经理管理经验的增加和沉淀,其能力圈也会得到拓宽。
历史业绩
历史业绩一般是投资者最关注的,也是第一眼看重的。
看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不是看他的排名是不是在冠亚军,而是要看过往业绩是不是持续向好,如果只是在某个时间段业绩爆发式增长,很可能是受益于大环境的景气或者是行业的轮动,运气的成分更多。
业绩的衡量上,主要看每年业绩和基准对比、和大盘对比;牛市、熊市、震荡市不同市场行情下的业绩表现;对风险的控制情况(最大回撤与指数对比如何);还要看他们管理的每只基金以上各维度表现。
看基金定期报告或者公开采访路演等
基金的定期报告或者是招募书等文件是基金信息最为齐全的官方文件,其中信息量非常大。
我们要了解的信息是跟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相关的,所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比如说前十大重仓股的变化情况、换手率、行业占比。
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策略分析与展望,这里是基金经理的自述,主要是对过往业绩的总结和未来行情的判断和投资策略。
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基金经理的采访、路演等了解基金经理的观点。
基金公司宣传与定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明确的就是基金公司给基金经理公开宣传中的定位。
这个介绍是比较专业和精准的,基金公司会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贴上明确的标签。比如说价值型、成长型、行业主题等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凭借出色业绩,一批权益类基金规模快速增长。部分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更是呈现几何型攀升。面对规模猛增,但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是否也会同步增长?
受访基金经理表示,并未感受到规模变化对投资策略有明显冲击。作为成长股投资者,更好地进化能力圈、延伸投资管理半径,是管理大规模基金的必修课。
保持风格不漂移
市场延续结构性行情,成长风格基金收益领先。赚钱效应下,绩优基金引来大量资金申购,部分产品规模急速上升。面对管理规模的迅速扩大,多数基金经理表示将保持原有投资策略,坚持风格不漂移。
“整体而言,今年以来中小盘成长风格占优。大规模基金持仓相对分散,小规模基金更容易集中仓位,重仓单一或几个赛道实现业绩跃升。”深圳一位公募人士表示,规模快速增长对基金经理提出新的挑战。
针对“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能不能赶上膨胀的规模”这一问题,前海开源基金经理崔宸龙直言,“我一直坚持长期投资,规模变化并没有增加太多难度。策略上仍与之前保持一致,从底层技术原理出发,结合行业公司的基本面与发展趋势,精选标的。”数据显示,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前海开源新经济两只基金年内业绩居前,吸引了大量资金申购,个人管理规模已超100亿元,而一季度时只有不到5亿元。
东方基金李瑞个人管理规模也超过百亿。在良好业绩表现带动下,他管理的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规模比去年增长了1.17倍。“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保持了连贯性,在规模增长的过程中保持风格不漂移,坚持价值成长。淡化宏观,从中长期视角出发,中观行业比较出发,基于中长期产业趋势和短期产业景气度,自下而上选择成长性、确定性、持续性、增长质量好的公司。”
今年二季度末,金信稳健策略规模环比增加15倍以上,规模由不到1亿增长至10亿以上。基金经理孔学兵也表示,目前尚未感受到规模变化对投资策略可能形成的明显冲击,目前的投资研究与组合管理依然维持既定策略,风格不漂移。
管理规模有边界
尽管受访基金经理普遍表示规模增加尚未对投资管理造成明显影响,管理规模存在一定边界已基本成为业内共识。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基金管理中有个非常清晰的‘不可能三角’,即规模、超额收益、流动性,这三者很难兼而有之。因此,管理规模一直被视为业绩的敌人。基金规模短时间内暴增,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优秀的基金经理大多已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凭借对某些行业的高度熟悉和深度研究,更快更准确地作出判断,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能力圈的边界决定了优质标的的获取范围。基金管理规模过快膨胀,将使投资无法仅集中在能力圈中最优质的标的,从而影响到超额收益的获取。”他进一步表示,比如今年板块轮动频繁、结构性行情的震荡市里,中小规模基金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快速变化的行情,交易摩擦成本低,也不需要过多考虑流动性和冲击成本,故而表现整体领先。
崔宸龙表示,相当一部分策略确实有管理上限,目前看在新能源单赛道的管理规模在200亿以内,每年规模上限可以增长40%至50%,在这个规模前提下不太会影响超额收益率。不过,如果不考虑超额收益率,可管理规模上限目前没有限制。
孔学兵认为,规模可能是投资的障碍,但不是投资的天敌。规模可能会影响到交易层面的策略落地,但适当拉长交易周期,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保障,再辅之以适度的前瞻性,打一些提前量,不会对组合管理造成重大困扰。
“基金经理感受舒适的管理规模,可能因人而异,差异很大。这与投资风格、市场流动性、组合集中度、换手率、规模稳定性等因素相关。个人而言,50亿以内的投资规模,不会对我的投资风格和策略实施构成明显扰动,如果规模进一步增加,可能需要对组合集中度做出适当调整,但整体风格不会漂移。”孔学兵说道。
积极拓展能力圈
为应对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投资挑战,基金经理也在积极进化、巩固能力圈,在保持核心投资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延伸投资半径。
孔学兵认为,资本市场反映时代变迁,在“唯变化永恒”的市场,长期投资需要信心、决心和耐性。持续学习是成长型选手的宿命,尤其是对于科技股选手,想要躺赢,轻轻松松赚估值的钱,恐怕是一种奢望。能力圈的建设是持续巩固并不断拓展边界的过程,基金经理需要在自身成长经历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并不断巩固护城河。随着能力建设的巩固与管理规模的增加,不断投入新的学习资源,拓宽能力边界,使之与管理规模相匹配,并力争适度超前于规模增长。
落实到实践中,孔学兵表示,“对于之前稍显陌生的行业领域,需要深度学习行业变化涉及的关键变量信息,逐步加深对行业的认知与理解,除了案头研究,与行业专家、深耕行业的优秀公司管理层多交流,有助于过滤市场噪音,把握主要矛盾。能力圈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持续累积的过程,但涉及价值判断的基本要素是稳定的,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最朴素的真理永不磨灭。”
据了解,崔宸龙在前时间接手了前海开源沪港深智慧生活,主要投向为科学服务。结合自身在科研上十年的经验,崔宸龙希望在这个方向上也能创造出较好的投资业绩。“科学服务行业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都较为陌生,一方面是其主要面向研发人员,日常生活很难接触到,二是国内的科学服务行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绝大多数市场依然被海外企业占据。我们坚信国内的企业未来也会在这一领域取得进展,不断升级,快速发展。投研能力方面,适当拓展研究范围,以上述的科学服务行业为例,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做深度研究。不贪多,但求精。”他介绍到。
李瑞则表示,除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这一变革性机遇之外,自己还看好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或会成为未来市场的核心结构性机会。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