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年终结算是指对基金的年终业绩进行结算,也是对基金经理业绩考核的结算,结算时间一般是阳历12月底。
对基金年终结算的目的是将基金当年的收益情况进行排名,同时也将基金经理业绩进行排名,这样做的意义是:
1、能清楚地知道基金经理当年管理运作情况和投资能力;
2、结算后排名直接影响基金经理的名气,结算后排名靠前,基金经理名气就会有所提高。
基金结算主要还是用于基金行业的比较和总结,比较后的排名能给投资者参考,但也不是说买入排名靠前的基金就能盈利,排名靠后的基金就没有投资价值。
因为结算后排名和对比,只能反映过去一年基金的收益情况,和过去一年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如何,并不代表未来也是如此,所以选基金的时候还是要结合多种方面的原因分析。
基金经理年底为什么要冲业绩的原因
1、年终前,若基金的回报率不高,那么在年终的时候冲业绩就能把排名靠前;
2、年终冲业绩,若排名靠前,基金经理的业绩报酬就会越高。很多基金管理人可能会事先签订协议,比如:当年收益***,能拿20%业绩报酬;超过80%能拿15%业绩报酬,基金经理为了业绩报酬肯定要在年末冲业绩;
3、基金行业有金牛奖排名,当年回报率高,有可能得到金牛奖。得奖后基金经理名气和头衔增加。假设未来管理新基金,很多投资者就会慕名而来,不担心规模不足问题;
4、基金年终排名后,来年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一般投资者都会选择投资回报高的基金经理投资。
基金年终结算是什么意思?
基金年终结算是指对基金的年终业绩进行结算,也是对基金经理业绩考核的结算,结算时间一般是阳历12月底。
评估基金业绩应先明确决定基金业绩的主要因素,共有四个方面:资产的配置。基金在投资配置中股票的比例越高,其承担的风险越 高,收益也可能越大。市场大势的表现。衡量市场涨跌的指标是比较基准的变化。多数基 金业绩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潮起潮落,水涨船高。能够很好地拟合比较基准,并保持风格稳定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基金经理挑选到好的股票,抓住合适 的人市时机,能极大地提高基金的收益。只有合理战胜比较基准的才是基金经 理的贡献。交易成本的控制。每次交易都有交易成本,这些成本要从基金资产 中提取。好的基金应该减少操作,以低换手率来维护投资者利益,而不好的基 金往往通过频繁交易进行波段操作。
换手率越高,交易成本越高。一般情况下,首先应该将基金收益与股票大盘走势作比较。如果一只基金 在大多数时间内的业绩表现都比大盘指数好,那么可以说这只基金的管理是有 效的,管理这只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拥有出色的研究和投资能力。其次,应该将基金收益与其他同类基金的收益进行比较。不同类别的基金 应该区别对待。因为风险不同,不能把不同类别基金的业绩进行直接比较。一 般而言,从长期来看,风险越高、操作手法越激进的基金,应该产生越高的投 资收益作为回报。再次,应该将基金收益与自己的预期作个比较,根据基金的投资原则和基 金经理的操作理念,看看基金的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当基金表现与自己 的预期极不相符时,应该回过头来看看基金经理是否违反了基金契约上承诺的 投资原则和理念,以免不必要地增加了基金的投资风险。
“100万人产生一个”、“年薪百万、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在《非诚勿扰》征婚时,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体系更为灵活,基金经理有可能拿到更丰厚的报酬,这就难怪连汇添富原总经理林利军这样的公募老总都“奔私”了。
沪上一名私募研究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拿走业绩的20%,而其中的1/5则属于投研团队。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为例,该公司的产品组合规模约为20亿美元,若赚1个点便是2000万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万美元,投研团队则将获得其中的80万美元,由于研究团队与投资团队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团队实际可拿到40万美元。
多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员,最后拿到手的奖金也千差万别,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赚钱,又有多大方?朱雀投资提交在股转系统的公开 *** 说明书道出了隐情。
公开 *** 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费、投资顾问费、浮动业绩报酬、认购费等。浮动业绩报酬即通常所说的提成,通常为单位净值超过面值或约定业绩基准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录得总营业收入约4.53亿元,其中浮动业绩报酬部分占比最高约为4.18亿元,净利润2.73亿元。其中,仅“支出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一项就达到9503万元左右,占到上半年净利润的34.8%,按朱雀投资上半年总人数66人计算,人均半年收入就达到了约144万元。
不过,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后台员工。同样,即便都是做研究员,收入情况也是两极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资是1万块的人很多。最后奖金是看你荐股的好坏与赚钱的程度。这种体制也是大多数私募采用的,导致牛市赚很多钱,熊市比较难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资总监温权(化名)也告诉本报记者,投研薪酬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计算准则,人与人不一样,差距甚至达到十倍。以研究员的年终奖来说,论能力和贡献从10万到近百万都有。“工作两年内的话,一般是20万~30万一年的总薪资。研究员也没那么好做,百里挑一。”他说。
“一个点拿40万美元,年终奖一般就是这个。当然也还要加上平时的base(基本工资)。”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员告诉记者,平时一般月薪就是发定薪,年末根据考核业绩来发奖金,而重阳投资则是相对另类。
“重阳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资很高,应届生做研究员的月薪就是2.8万~3万元,资深的就更高了,指数级别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业绩挂钩,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现怎么样,然后决定给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员说。
“一部分私募相对比较现实,就是承包制,挣钱的时候就海挣,不挣的时候就没了。挣了钱就拍 *** 走人,因为后面如果是熊市的话就白干了。”温权表示。
“至于公募,一个普通研究员进来也就是2万元,毕业只有1年的话,2万元都拿不到的。在卖方做了两三年后在买方做1年,研究员大概是2.5万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经理是3万~4万的月薪。不包括年终奖。”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向本报记者透露。
晋升考核
百万年终奖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比拼在还没毕业时就已经开始。
深圳一家规模超百亿的私募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团队10人,收到简历约2000份,参与首轮面试的人数达到100人。
基金经理这一层面的考核就更为复杂严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阳光私募为例,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有两项:投资研究及对组合收益的贡献——是否大比例超过指数基准。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私募的投研进阶为“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高级基金经理-投资委员会委员”,一路下来大约需要8~10年,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要3~5年,而公募则相对体系化,几年的基金经理助理之后再往上就是基金经理。
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助理前,有四关要过:做研究写分析报告,去调研写调研报告,还要写一些行业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后,除了继续做研究,还要过模拟组合及荐股这两关,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基金经理。
“一个非常严格的考评标准,全部量化后打分,每个季度考评一次,连续两年表现优秀,考评都不错,就可以上来了。”一位接近该私募的投资人士介绍称。
同时,一些私募投资人士也表示,创业后通常找的团队成员是此前与自己有过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业内人士。“我现在这两个研究员都是我自己带过的,用着也放心。”温权表示。
不过,在一个固定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投资经理,对其他体系会有较长的适应过程。“一些研究员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业绩来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业内人士指出,重阳投资不同于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对研究员的考核时间周期较长,这种模式也适合长期考核。
“不同的培养体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体系比较独特,在其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必须在这个体系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单打独斗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员亦表示。
搭建团队
招了两名研究员后,温权发行了他“奔私”后的第一只产品。
“仓位没敢太高,刚刚开始建好安全垫。”温权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投研团队以其为核心,两名研究员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职研究总监时的下属。
上半年来,像温权这样“奔私”一度成为基金业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断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趋缓。
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离职的基金经理达51人。7月份至今,离职基金经理数减少为79人。
“团队很重要,要找到合适的团队。我并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结局可能不是很好。这是当时没有去私募的一个考虑。”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表示。
一方面,鉴于市场周期波动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管理费受产品设立的节奏、数量和规模影响,与现有产品赎回、清算退出、业绩表现等也相关。而管理规模、业绩表现还受到诸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时,是不是要“奔私”创业,基金经理们的思量不同。一旦创业,意味着无法像此前那样一心专注于投研,租办公场地、联系发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团队更是核心。
鉴于不同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在做初始团队搭建时,基金经理通常围绕核心竞争力来进行,若着眼于未来的建设显得异常重要。
“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今年可能赚了几千万、一个亿,你并不能保证明年不会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过团队的私募老总也表示,做公募时着急出成绩,会挖熟手;但创立私募后,考虑的是长期的事业,也不急于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