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忙,精力都花在工作上面了。晚上住在项目之后,可以花点时间进行自我提升了。
上个周末听了香帅的金融学课,明白了金融学的三大定律,每个定律过去都会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如此系统地归纳总结,还是第一次看到,备感新鲜。
金融的第一定律是时间的价值效应。我们常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本义是劝诫大家要珍惜时光,但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一寸光阴真的会是一寸金,因为时间就是价值的承载体,时间是体现价值的。在金融里面,利息和贴现率就是对时间价值的衡量标准,利息是对未来的时间价值的补偿,贴现率是对未来时间价值的折减。更进一步的,时间是金融存续的基础环境,如果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当下,没有过往的牵连和未来的预期,金融学便不复存在。
金融的第二个定律是资本的聚集效应。没有金融手断和金融工具之前,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决定了企业或个人事业的天花板,很多事情没有资本的大量积累,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完成。比如买房子,能全款买房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每个人都等到自己赚够了钱再去买房,那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有了金融的工具,比如借贷,按揭之后,个人能承受大量资本支出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金融的聚集效应衍生了金融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杠杆。杠杆是指用自有资本撬动更多资本,完成资本的扩大。
金融的第三定律是风险的共担效应。人类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风险,面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金融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对风险的分担,把个人难以承担的风险分摊到社会中去,把企业难以承受的风险分担到很多个个体中。保险和股份制企业就是金融应对人类风险的工具,通过保险和股份制将风险进行平摊,解除了个体和企业的后顾之忧。
答:中国货币史三大谜团是哪三个,可以包括3种:①mo流通中现金,②广义货币,③货币汇率;
回答完毕!
1股票不是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次品车现象导致)
2发行可流通的债务和股权证券不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筹资的(原因同上)
3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的重要性要大出数倍(银行能叫好解决信息部队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导致)
4银行是企业外部资金最重要的来源(原因同3)
5金融体系是经济体中受到最严格监督的部门(信息不对称导致 *** 加强监管)
6只有组织完善的大公司才能进入金融市场为其经营活动筹资(大企业的信息相对更为对称)
7抵押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债务合约的普遍特征(抵押品的存在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
8典型的债务合约是对借款人行为设置了无数限制条件的、极为复杂的法律文本(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主要成因: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次品车
相互制约的关系。公司金融三大核心问题指的分别是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和资金的时问价值,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后两者次之,三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谜
去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再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延续了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经济发展的“谜”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 *** 》。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在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弗里德曼是最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他有过这么一段小幽默。他说,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并且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终核实数据,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人民币25.73万亿元,约合3.38万亿美元,超过此前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德国当年GDP总量为3.32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