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金银珠宝价格表张献忠宝藏发现的四枚金册,藏着关于明朝怎样的秘密

2023-05-13 18:23:41 基金 ketldu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献忠金银珠宝价格表张献忠宝藏发现的四枚金册,藏着关于明朝怎样的秘密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016年时,四川眉山市江口镇岷江河知孙道内,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被确定为“张献忠沉银遗址”。遗址中除了众多的金银珠宝外,还出水了四枚特殊的金册,可当专家们对其仔细研究过后,居然揭开了一个关于明王朝的大秘密。

2、在四川成都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民谣,叫做“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当地人都曾传说,在岷江之内,沉睡着一座极为丰富的宝藏,而该笔宝藏的主人正是明末起义军首领张献忠。300多年来,没有人能参破民谣中秘密,也未能发现“买尽成都府”的宝藏。直到2015年时,当地警方收到了一通举报盗宝贼的电话,才真正拉开了发现张献忠江口宝藏的序幕。

3、当地警方破获了一起水下盗宝案,而盗宝贼所交出的赃物中,有很多都带有“西王”的字样,专家通过比对分析,确定所有赃物都与明末时期大西王张献忠有关。2017年1月5日,“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几个月的发掘,考古人员在水 *** 打捞文物3万多件,其中包括大量的金器、银器、印章、兵器等。此次出水的大量文物,不仅证实了民谣的可靠性,同时也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在整个打捞过程中,专家们对出水文物进行了仔细的清点记录,而文物中4枚特殊的金册引却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4、金册是皇帝亲自颁发给蜀王的“委任状”,每一代蜀王在上位时,都会由朝廷颁发金册进行册封,表明朝廷对其权力的认可。专家们对出水金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4枚金册虽然在水中浸泡了几百年,可是依然保存完好,并未有太多侵蚀的痕迹。金册之上布满了篆字,字迹清晰可辨,内容为皇帝册封历代蜀王的谕旨,4枚金册上的蜀王名姓都是依次的父子关系。

5、除此之外,4枚金册还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它们虽形制相同,可是其含金量却完全不同,其中明朝中期的蜀王金册含金量为70%左右,而明朝晚期崇祯皇帝颁发的蜀王金册,其含金量仅有6%到7%左右,显然是镀金金册。

6、对于金册呈现出含金量不同的现象,专家们对其做了仔细的检测,他们在将金册的制作工艺、制作地、制作人等明代资料全部查阅了一番后,排除了工匠偷工减料或者中饱私囊的情况,且并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直至专家们将金册的含金量与其制作背景联系起来后冲漏,他们才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蜀王金册内含金量的依次递减,与大明王朝当时的国家财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明王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较为富庶的王朝,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可是到了明朝中期,民间奢靡之风开始日盛,朝廷内部也出现了宦官弄权的局面。

7、明朝从嘉靖朝开始一直到崇祯朝,国内爆发了多次民间起义,明王朝为了维护统治,只能大力镇压,消耗的军费也极为庞大。直至崇祯帝登位时,大明国库已经空虚无比,连正常的按月发饷都难以做到。正是在如此尴尬的情况下,大明皇帝也只能是“能省则省”,同时也不得不在各地藩王的金册上大做文章,只用镀金做一下面子工程。

8、张献忠在起义后,曾率军攻入蜀地,虽然蜀王曾做过坚决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导致城破,蜀王也随即自杀殉国。张献忠在洗劫了蜀王府后,取得了这个金册,而张献忠兵败江口,将所有财宝遗落在浑浊的江底……文物就是凝固的历史,它们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的故事,所散猛烂有不同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才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的秘密,还是需要借助不断的考古发掘与发现。

张献忠的沉银谜踪张献忠千船沉银之谜

张献忠,延安人,粗识文字,雅号静轩。崇祯三年(1650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据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崇祯十六年(1643年)5月。张献忠攻下武昌,随即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1644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并于8月打下成都,掌控四川。

攻陷成都后,甲中年(1644年)阴历十月十六,张献忠登基,在成都做皇帝,国名大西,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自称“老万岁”。

与宝藏相关的两首歌谣

张献忠的政权没能维持多久。1646年7月,清军攻打四川,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撤退之前,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一碧纳胡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

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招收工人,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5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了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了一部起重机,计划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在彭山县江口镇,人们发现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产生了沉宝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江口镇为什么也有一首类似锦江石碑上的歌谣,这难道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在江口悔拦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龙对石虎”的一段歌谣,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

清***曾组织过打捞行动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明参将杨展与张献忠部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难道这万千沉银就在彭山县江口镇?

1999年4月22日,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纲宣称,经过他多年的考察论证,神秘的锦江埋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据王纲描述,500多年前,“好掠好焚”的张献忠入川时,几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财主,茄友将川中金银财宝悉数纳入自己手里。

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清军围攻下,他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携带千船金银,顺水南下。船队刚刚驶入成都70公里外的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一带,突然前面杀声震天,原来是明将杨展的地主武装在将军山设伏。一条条熊熊燃烧的火船顺风飞驰而来,义军船队迅速着火。张献忠在贴身亲兵的护卫下,逃回成都,绝大部分金银珠宝随船队沉落在江中……

按照清初四川富顺人杨鸿基著《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累亿万,载盈百艘”)。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

虽然彭山县境先后出现过与成都“锦江淘银”类似的掘宝事件,但发现的金银只是零零星星,非常之少。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的船队沉没后不久,清朝***就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如此一来,沉银的去向变得清晰起来。

大笔财富没有浮出水面

然而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2005年4月20日,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挖出一枚枚乌黑中泛着亮光的银锭,银锭身上“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的字样清晰可见。出土银锭藏匿于木简内。木简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

当地文物部门认为,这一意外发现可能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找到佐证。

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银锭中的铭文可以看出这些是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索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

500多年来,张献忠在江口镇沉银之说一直是一道谜团。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少,难道另外的地方还会有吗?真是令人遐想不尽!

张献忠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