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位于六朝古都南京,是明朝朱元璋时期修建的皇家寝宫,总面积超过101万平方米。北京紫禁城是以明故宫为参照建造的。由于历史原因,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故宫不同,但在中埋巧国古都宫殿建筑中的地位是其他建筑无法相比的。
南京皇城图整个明代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一系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王朝核心区域。明南京皇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南京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
前三殿 奉天门,正殿前门。左为左红门(后更名东角门),右为右红门(后更名为西角门)。门外两庑有左翼门、右翼门,南为内五龙桥。 奉天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门。殿前为广庭,东为文楼,西为武楼。
宫墙初期有4座城门,后增至6座,包括午门、左掖门、右掖门、西华门、东华门和玄武门,其中玄武门因《易经》寓意而得名。午门是传达圣旨的中心,也是廷杖大臣的地方,尽管较为文明。奉天门是皇宫的核心三大殿之一,是重大典礼的举行地,象征着繁忙的政务。
皇城周长23公里,宫城周长45公里,构成了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前朝以奉天殿、盖华殿、金身殿为核心,后厅以干青宫、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侧分别为文华殿、武英殿等。南京故宫不仅是明朝早期的皇宫,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皇宫。
燕王朱棣发动的夺宫之变中,奉天殿等宫殿被烧毁。 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逐渐被冷落,历经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 到明末时,金銮宝殿等主要建筑已荡然无存。 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时,明故宫已经荒凉至极,宫阙无一存。
其次,清军肆意破坏,直接导致明故宫面目全非。清军攻占南京之后,就开始了蹂躏明故宫。首先,南京故宫已经被清廷改成满城,旗人都居住在原本的南京故宫里面。其次,对南京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一些大殿之类的改成了将军和都统衙门,还有部分大殿被拆毁,改建成一栋栋居民的住房,用来供给旗人居住。
建成后首次毁坏,是朱棣起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那场战争,期间发生过多次的火灾等自然灾害,毁坏了部分宫殿。明朝灭亡清军进入南京,拆了明故宫的部分建造,用这些材料建造了一些建筑。到洪秀全打下南京又从明故宫这座富矿上拆了一些建材去建他的天王府和其他王侯府邸。
明故宫鲜有修葺,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
首先,在建成后的不久,明故宫遭受了首次毁坏,那是朱棣为了夺取皇位而发动的战争期间,多次火灾自然灾害对其造成了部分损害。其次,随着明朝的灭亡,清军入侵南京,他们拆除了明故宫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材料建造了新的建筑。
被燕王朱棣烧毁了。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坐镇北平的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经四年战争,燕王朱棣攻破京师,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