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公司的世界里,工资不是唯一的硬币,股权、期权、奖金、福利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总薪酬包”。执行总经理这个位置,往往既要承担高强度的日常运营,又要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路线负责,因此他们的薪酬结构往往比普通岗位更灵活、更具备激励性。说白了,现金撑起饭碗,股权撑起未来;两者叠加,才有可能把人留在这条烧脑又热血的路上。就像辣条和可乐的组合,谁说不能美味?在创业公司里,这种组合才是真的“到底要吃啥”的答案。
先把角色理清楚:执行总经理(General Manager,简称GM)在许多小型创业公司里既是运营掌门、也是执行层的桥梁,往往直接对CEO负责,负责日常经营、市场落地、产品迭代、团队建设等多项事务。与真正的CEO相比,执行总经理更多聚焦于“怎么把事情做成”,而CEO可能更偏向于“方向和愿景”。在融资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团队规模不同的公司里,这个岗位的薪酬结构会有明显差异。正因如此,市场上对这类岗位的现金与股权组合都是“见机行事”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
在现金部分,创业阶段和城市等级是决定性因素。初创期(种子到天使轮)的小公司,现金工资往往相对保守,以确保现金流的可持续性为优先,月薪大多在10,000到40,000人民币之间,具体取决于创始人愿景、个人能力、行业经验和所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到了A轮、B轮及之后,随着融资轮次的推进、公司估值的提升,现金薪资通常会显著抬升,月薪区间大致落在30,000到80,000人民币,甚至更高。这些数字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会更具弹性,二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可能略低,但整体趋势是随融资和业绩提升而增加。与此同时,绩效奖金、年度奖金、签约奖金等现金激励也往往与公司当年的业绩、关键指标(KPI)紧密挂钩,有时还能在业绩明显时做“年终大餐+惊喜红包”的组合。
股权部分,执行总经理的核心吸引力往往在于长期激励。对于早期公司,股权通常占总补偿的一小部分,但对心态、留任和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却至关重要。常见的安排是以股票期权(Options)为主,配套一定的股权比例,随公司融资轮次摊薄。初创期常见的股权区间大致在0.5%到2%之间,具体取决于公司估值、岗位重要性、个人经验和谈判力。进入A轮及以后,股权比例可能会相对缩小,但由于公司估值上升,同等比例的股权在相对更高的估值下也能带来更可观的价值。部分公司也会采用 RSU(受限股票单位)或实际股份分配来实现长期激励,且通常设有4年或更长的归属期,前1年往往设有“1年解锁期”(cliff),以促使核心管理层的稳定性。
关于股权的细节,别急着完全复制别人的模板。股权并不是“越多越好”的游戏,而是在于“价值密度”和“兑现机制”。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摊薄与回购条款;第二,行权价与税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税法不同,股权所得的实际到账要扣税、有时还涉及在行权时的资金需求);第三,退出机制与估值预期;第四,是否有额外的股权激励(如后续轮次的增发、关键里程碑的额外授予)。把这些条款和数字理解透,才不会在未来踩坑。
结构层面,现金与股权的搭配往往会呈现出三类典型风格:第一类是“稳健守序派”,现金比例较高,股权相对较少,强调短期绩效和稳定性;第二类是“成长驱动派”,强调未来高增长的潜力,现金略低、股权比例偏高,意在让核心管理层与公司共同承受成长的风暴;第三类是“混合灵活派”,现金和股权都兼顾,双方以灵活谈判来贴合个人职业阶段与公司阶段性目标。这三种风格没有哪种是天生对错,关键在于你对未来的信心、你想要承受的风险,以及你愿意在早期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资源。
地理差异也不能忽视。北京、上海、深圳的创业生态成熟度高、人才竞争激烈,因此执行总经理的现金基准通常更高、股权侧重点也会偏向于保留和激励的平衡。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机会多样,西部和中部的创业环境正在升级,虽然平均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但在某些高成长行业或独角兽级别的初创企业中,也能遇到相对“香”的包裹:现金略低、股权更具潜力。对个体而言,选择城市不仅是薪资数字,更是对工作强度、生活成本、家庭因素等综合权衡。
谈到福利和非现金激励,这一部分常被很多人忽视却极其实用。保险、年假、弹性工作、远程办公、培训机会、健康关怀等,往往是一个岗位“可持续性”的基础。创业公司在招人时,往往会把福利塑造成“工作方式”的附加值:弹性工时、混合办公、试用期内的快速成长路径、跨区域协作的机会等。对执行总经理来说,多样化的激励和友好的工作环境往往能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离职风险,也更利于在高压阶段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执行力。
为了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记住一个核心理念:现金是“日常生存的粮票”,股权是“未来翻倍的召唤曲线”。如果你现在追求的是稳定的月度收入和明确的生活质量,优先考虑现金和短期奖金的组合;如果你相信公司会在未来几年产生更大规模的价值,那么股权的潜在回报就值得你在早期“押注”。在实际谈薪时,别把所有东西塞给一个数字,试着把总薪酬包拆成若干维度: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签约奖金、股权、与公司成长相关的长期激励,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综合福利。这样你才有更高的谈判空间,也更容易对比不同 Offer 的真实价值。
薪酬谈判并非只有“涨价”两字。你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第一,明确个人在公司阶段的价值和可替代性;第二,评估股权的潜在收益,结合公司估值和退出路径做出合理预期;第三,观察行业对你所在领域的需求强度,准备一份可落地的绩效与成长计划,以证明你对公司增长的直接贡献;第四,关注福利和发展机会,如培训、晋升路径、跨区域轮岗等,它们往往能带来比短期奖金更高的长期价值。记住,谈薪也是讲故事的过程,你的故事要能和公司的成长节奏对上拍。
最后,关于未来的一个脑洞:如果某家公司在三年内实现估值翻十倍,你现在所持有的股权在税后、摊薄和行权成本都被考虑后的“纸面价值”会不会更高于你当下的月薪?这并不是一个空话题,而是衡量长期激励价值的重要维度。股权的真实收益,往往需要经历融资、发展、退出等阶段,走过流程后才会变成真正的回报。也就是说,现金可能先吃饭,股权则在餐后甜点里等你慢慢品尝。若你愿意把目光放远一点,股票的复利效应可能让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股权玩家”。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你愿意为这家公司“押注”多久?如果今天要你用一个数字来代表你对未来的信心,那会是几乘几的乘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