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股市怎么选股,像我们这种爱折腾的自媒体人当然要有自己的绝招。今天聊的不是玄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灵签,而是用大智慧软件里的振幅指标来筛选潜力股。振幅选股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看价格波动的强度来寻找短线或中线的交易机会。大智慧这套工具里,振幅并非孤立存在,它常常和成交量、换手率、均线、以及主力资金流向等要素联动,让你在海量股票中快速定位到具备“波动潜力”的候选。
先把核心概念说清楚:振幅通常指价格在一个交易日内的波动范围,相对于收盘价或开盘价的百分比。常见的做法是用日振幅、分时振幅来判断趋势的强度。振幅越大,通常意味着场内参与者的买卖情绪越活跃,若伴随量价配合良好,后续延展的概率也就越大。但是振幅高并不等于高收益,噪声和错配也不少,所以要配合时间、成交量、以及市场环境来判断。
在大智慧中,开启振幅选股的路径其实很直观:打开行情页,切到技术分析或自定义指标组合,添加振幅指标,并把它设定成你熟悉的阈值。比如设定日振幅大于6%且日成交量放大到历史均值以上,配合价格在5日均线之上。这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筛选要结合具体阶段的市场特征调整。
接下来,我们讲实操步骤,照抄也能用得顺手。第一步,建立一个“振幅优选池”:把历史波动明显、换手率高、且消息面偏乐观的品种放进去。第二步,设置筛选条件:日振幅 > 6%、换手率> 15%、涨跌幅拉开区间,结合成交量的日内放大。第三步,使用大智慧的筛选工具输出候选清单,并导出到自选股列表,方便日内跟踪。第四步,叠加趋势确认:用5日、10日、20日均线的走法来判断趋势是否健康,若价格突破均线并且成交量同步放大,往往是一个更明确的信号。
在具体的策略组合上,你可以尝试以下组合:振幅大于7%且日线级别 MACD 出现金叉时优先考虑;或者振幅>8%且成交量比前5日平均值高出1.5倍,并且价格在20日均线之上。这些条件可以在大智慧的自定义指标里用公式实现,少量修改就能贴合不同股票的节奏。
风格切换一下:如果你偏好日内交易,振幅+分时成交量的组合很有用。你可以在分时图上观察振幅峰值出现的时间点,通常接近午后回踩时段或收盘前后有机会出现冲击。注意别让一时的拉升骗到你买在高点,最稳妥的做法是以分时的量价背离为警示,确认成交放大与价位突破同时发生。
除了硬指标,背后的市场情绪也不能忽略。大智慧的软件里有新闻情绪和资金流向的视图,能帮助你判断振幅背后的驱动是利好消息的持续性,还是仅仅是换手热潮。若是消息面驱动,但没有成交量的放大支撑,后续回调的风险就会升高。很多时候,振幅像一场嘉年华,只有有序的资金涌入才会让戏剧性上涨走得更远,若只是散兵游勇,末日就会在几天内打回原形。
为了让筛选更稳妥,可以把振幅策略和价格结构结合起来。比如:在振幅明显放大的日子,观察价格是否形成“V”型回落后再反弹的姿态。若形成低位的价格支撑区间,同时量价配合良好,后续再度开启上涨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反之,如果振幅扩大但价格一直在高位盘整,没有显著的量价配合,谨慎性会更高。
另外,风控不能丢。振幅策略往往带来较高的波动风险,所以要设置合理的止损和持仓上限。可以把单日最大亏损控制在账户资金的一定比例内,并设定每日/每周的最大回撤阈值,以免情绪化交易把全部本金拉成“黄色警报”。
该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环境不同,振幅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改变。遇到极端行情,比如大盘快速调整或消息面冲击,振幅信号的有效性往往下降,这时就需要你手上的工具箱里多一两种互补策略,比如趋势跟踪、日内波段的变换筛选、或者对冲思路。
要把它落地到日常工作里,建议建立一个“周度复盘”流程。把上周选出的若干标的逐一回看:振幅是否如预期放大,成交量是否持续放大,是否出现了确认信号。把结果用简表格记录下来,逐步调整阈值。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睛也跟着变得更敏锐,像老练的淘金者那样能在降临的风暴前看到云影。
说到操作细节,软件里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你省力。比如用条件筛选的模板,保存常用条件组合,点一下就能套用到新股票上;再者,利用“自选股分组”功能,把振幅选股的候选分成“强势跟踪”“次新股观察”等不同组,方便分时跟进。你也可以把振幅指标与股价的斜率、波段涨幅等数据叠加,形成你专属的“风格标签”,下次看到相似组别就能快速锁定目标。
如果你担心太过依赖指标失灵,可以在投机和投资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振幅只是一种信号,真正的执行力还来自于你对仓位、风控、以及心态的管理。把振幅和成交量、资金流向、价格结构等多元素综合起来,才是稳健的选股方式。对了,别忘了重复演练和回测,这样你的直觉才会越来越准。
最后,聊两句现实感。很多人把“大智慧振幅选股”当作灵丹妙药,殊不知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舞台,振幅并非每次都能翻盘。你要做的,是用它来筛出潜在的机会,然后用更严格的止损、分散和阶段性退出来保护收益。把这套 *** 演练成你的“第二天的土豪金”工具箱里的常备招数,随时备用。
脑筋急转弯:某股票在一个交易日振幅达到7%,次日却没有延续上涨,反而收盘时还℡☎联系:跌。请问这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机制在作怪?是市场情绪、资金流向、还是技术面结构的错配?请给出至少两种可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