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资本市场的二十年,像在看一部长篇连续剧,主角不止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还有监管者、市场基础设施,以及无数在路上摸索的创业者。1990年两大交易所正式成立,那个时代的信息披露还像谜语,市场参与者大多靠现场新闻和口耳相传来判断股票的“甜不甜”。但谁都知道,资本的本质是把资金从愿望变成现实,于是市场的大幕缓缓拉开,慢慢走向多层次、透明、包容的舞台。
第一个阶段,上市制度与筹资功能逐步成形。2005年推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开启了定价与流动性的并行治理路径,解决了“定价偏差+股权分布不均”的历史痛点,也为后来多元化融资渠道奠定基调。那时的市场仍然有“散户热情高、机构力量尚在成长”的轮廓,IPO排队、定价波动、信息披露仍然在完善之中,但这股修炼的气息已经很明显。
随着时间推移,开放与互联成为重要线索。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像给市场注入了一针活力,打通了内地与国际资本的互相流动通道,外资进入逐步从边缘走向常态,机构投资者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交易所的治理、信息披露、退市机制等制度性安排持续完善,市场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在逐步提升,投资者教育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协同成为常态。
经过2010年代的动态调整,市场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情绪与风险管理”训练。2015年的股灾事件,让市场参与者意识到杠杆、信息传导与情绪传播的联动性,也推动了监管层对市场稳定器的搭建:暂停新股发行的短期措施、风险提示、以及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成为常态。尽管市场短期波动剧烈,但监管的目标从来不是压制情绪,而是让韧性和规则成为底色。
2019年前后,创新成为另一把钥匙。科创板的设立与注册制改革,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用市场机制来筛选、配置与促成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减少“估值误差”的空间,同时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可比性。STAR市场的崛起,被形容为“硬科技的资本实验田”,它把科创企业的成长曲线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对接得更直接、也更清晰。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框架下,债券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等并行发展,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进的格局。债券市场的扩容、ETF与指数化投资的兴起,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选项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退市机制等方面的要求愈发严格,市场的治理能力在持续提升,投资者的权利与保护也在不断完善。
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加速——各类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扩容,QFII、RQFII等制度逐步完善,跨境资金的参与度提高。沪港通、深港通的常态化运作,促进了全球资金在中国市场的长期配置,推动了人民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国内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职业年金、公募基金等在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市场的长期投资属性逐步增强,波动中的“价值发现”能力也在提升。
同时,市场对于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加直接。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的演化,科创板的制度设计,以及新三板等分层市场的存在,构成了覆盖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生态。直接融资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企业通过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的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融资渠道的约束,也推动了产业升级与创新的成本下降。
从监管科技、信息披露、退市机制、上市准入等维度看,市场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治理水平的提高互为因果。数据披露更加透明、市场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市场主体的合规意识与自律性显著增强,资本市场正以一种更“专业、理性、可预期”的态度与实体经济对接。投资者教育进一步深入,散户在市场中的参与方式也在从短线投机向价值投资、长期配置转变,风险管理与投资心理建设成为常识。于是,市场的节奏越来越像一场持续的培训营,参与者都在学着用更好的工具和理念去应对波动。
在这二十年的旅程里,资金的流动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融资路径,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制造、消费及新兴产业的企业通过上市、再融资、并购等方式获得资本支撑,市场的结构性改革逐步显现,资本市场的功能性也在逐步增强:从“筹资工具”向“资源配置的平台”转变,从“城门口的混战”变成“市场内部的协同演化”。
如果把这场二十年的演出看作一部正在不断扩编的剧集,人物关系和剧情线都在发生℡☎联系:妙的变化:监管者像编剧,市场像剧组,投资者像观众,企业像主角。谁在决定剧情走向?答案在每一次制度调整和市场波动之间悄悄浮现。下一幕,谁会成为真正掌握节奏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