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IPO排队大戏:是上岸躺赢,还是“芭比Q”撤回?

2025-10-18 11:29:02 基金 ketldu

各位吃瓜群众,股海冲浪的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聊聊2021年那场轰轰烈烈的A股IPO排队大戏。那一年,多少老板搓着小手,憧憬着敲钟上市的荣耀时刻,仿佛下一秒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结果呢,有人成功“上岸”,喜提“人生赢家”称号;有人却“栓Q”撤回,默默退场;更有的,直接“芭比Q”了,心碎一地。

你以为IPO排队就是交个表,然后静静等待“翻牌子”?图样图森破!2021年的IPO江湖,那可真是风起云涌,刀光剑影。整个大环境,注册制改革全面铺开,北交所横空出世,这一波操作简直是给咱们的资本市场来了个“格局打开了”!但与此同时,审核之严,撤回之多,也让无数企业和券商直呼“臣妾做不到啊!”

咱们先说说这排队长度,简直是“一眼望不到头”!科创板、创业板、主板,每个赛道都挤满了摩拳擦掌的选手。粗略一算,常年有六七百家公司在审核通道里“卷”着。想想看,这队伍要是拉直了,估计能从北京排到上海,再绕地球一圈儿。每个公司的老板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公司的产品是“YYDS”,只要上了市,股价就能“飞流直下三千尺”(哦不,是“直上九重天”)。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2021年,证监会和各大交易所对IPO的审核力度,那简直是拿着放大镜,不,是拿着“原子显℡☎联系:镜”在看招股书。什么财务真实性啊,内控合规性啊,高科技“含金量”啊,统统给你扒个底朝天。那些想“带病闯关”的,或者招股书里“水分太多”的,基本上是“自投罗网”,分分钟被打回原形。毕竟,现在监管层对“信息披露”的要求,那真是到了“细节控”的境界,连公司食堂有没有老鼠都要问清楚(开个玩笑,但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ipo排队信息2021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2021年那波汹涌澎湃的“撤回潮”了。动不动就是几十家上百家公司集体“打道回府”。这可不是“躺平”啊,这是被“卷”得不得不放弃。背后原因复杂着呢:有的是经不起严格审查,发现自己“水分太多”,或者说“成色不足”,与其被否,不如体面撤回;有的是保荐机构自查发现问题,主动“止损”,毕竟一旦项目出事,券商可不是罚款了事,那是会影响信誉,甚至吃牢饭的;还有的是市场环境变了,自己觉得“时机不对”,或者估值预期没达到,反正,“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每当撤回名单一出来,吃瓜群众都惊呆了,感叹这IPO之路,真是比“蜀道难”还难。

各位看官可能要问了,这撤回潮到底有多猛?据统计,2021年全年,A股IPO终止审查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其中大部分都是主动撤回。这个数字,在历年IPO审核中都算得上是“排得上号”的。想想看,一家公司从决定上市,到准备材料,到券商、律所、会计师入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那都是天文数字。结果到头来,一句“抱歉,您已出局”,那滋味,简直是“人间不值得”。

就在大家觉得IPO“内卷”到极致,中小企业上市无望的时候,北交所带着“专精特新”的小伙伴们闪亮登场了!这波操作简直是给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也让很多原本在高压下挣扎的中小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仿佛在绝望中找到了一丝曙光,直呼“YYDS”!北交所的设立,让A股市场形成了“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多层次格局,这简直是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量身定制了N种上市路径。那些营收规模没那么大,但技术“硬核”,创新力十足的“小巨人”企业,终于不用再跟那些动辄几百亿营收的“巨无霸”们挤独木桥了。

咱们再来说说为IPO项目忙得“焦头烂额”的中介机构们。别看老板们着急,最累的还得是那些保荐机构、会计师、律师。为了一个IPO项目,他们真的是“996”甚至“007”,各种尽职调查、材料准备,头发都掉了一大把,简直是把“打工人”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一旦项目撤回,那前期的投入可就“打水漂”了,白忙活一场,还得背锅,真是“栓Q”!有券商朋友私下吐槽说,2021年他们最怕的就是周末,因为周末经常会有紧急通知说哪个项目要撤回,或者哪个项目要被现场检查,简直是“周周惊魂”。

那么,究竟是哪些公司在2021年的IPO队伍里“卷”呢?类型可谓五花八门,有新兴科技企业,有传统制造业的“老炮儿”,也有服务消费业的新秀。但2021年明显感觉到,科技属性和创新能力成了重要的加分项。那些靠概念炒作,没有硬核技术的,基本很难过关。特别是监管层对于“硬科技”的强调,让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定位更加清晰。那些想“蹭热点”或者“打擦边球”的,基本都会被无情地“劝退”。

财务指标,这可是IPO的“命根子”。2021年,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营收规模、成长性都有更细致的要求。很多公司在排队期间,还得随时更新财务数据,生怕自己达不到最新的标准。这就像一场持续的“考试”,你得随时准备应考,而且考题可能随时变,简直是“防不胜防”。比如,某些公司的业绩在申报期内突然“暴增”,或者与行业趋势“背道而驰”,那就会被重点关注,甚至被要求说明“是否通过突击行为粉饰业绩”。

从行业趋势来看,2021年,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赛道,依然是资本的宠儿。排队的公司里,这些领域的“种子选手”不少。而一些传统行业,除非有特别的创新或竞争优势,否则审核会更加谨慎。毕竟,时代在变,风口也在变,投资人的口味也在变。大家更愿意把钱投给那些“能带来未来”的公司,而不是“吃老本”的传统企业。

说到底,2021年的IPO排队信息,与其说是冰冷的数据,不如说是一部活生生的“企业闯关记”。这里面有梦想,有汗水,有挣扎,也有放弃。有人成功登顶,敲响了上市的钟声,从此一骑绝尘;有人功亏一篑,带着遗憾离场,期待东山再起;还有更多的人,还在那长长的队伍里,咬牙坚持,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被“翻牌子”。

这一年,市场用最残酷也最公平的方式,筛选着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企业。监管层传递的信息也很明确:想上市?可以!但你得“真材实料”,不能“浑水摸鱼”。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企业,最终都逃不过监管的“火眼金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