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板、各位财务小白们,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灵魂拷问”?就是每次收到采购发票的时候,眼睛扫到那“增值税税额”几个字,心里是不是都会犯嘀咕:这笔钱,到底算不算我买东西的“成本”啊?搞不清楚,总感觉自己可能稀里糊涂就多付了钱,或者少算了成本,最后在报表上出了啥“幺蛾子”就懵圈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不少人挠头、甚至脑袋要爆炸的问题,保证你听完就明白,再也不怕被那些会计词汇绕晕了!
话说这增值税啊,它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它不像企业所得税那样直接盯着你的利润砍一刀,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巧妙的“差价”机制来操作。简单来说,它是个“流转税”,你卖东西赚了差价,国家来收点,但收的方式很特别——你卖出商品时收了一笔(销项税),买进商品时也付了一笔(进项税),然后两相抵消,只为你增加的“价值”买单。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乾坤大挪移”?
那么,咱们直奔主题!采购时支付的那个增值税,到底算不算进账成本呢?答案是:**一般情况下,不算!** 但凡事都有个“但是”,对不对?会计世界里哪有那么多一刀切的事情,简直是“内卷”到家了!
咱们先说这个“一般情况”,也就是你作为一名光荣的“一般纳税人”的时候。当你采购原材料、商品或者固定资产,支付了货款的同时,还支付了一笔增值税(也就是发票上写的“进项税额”),这笔进项税,对你来说,是**可以抵扣**的!它更像是一个“临时的垫付”,你把它垫付给供应商,然后你可以用这笔钱去抵扣你将来卖出商品时需要缴纳的“销项税”。
这就像你跟朋友玩一个游戏,你花了100块买了道具A,其中包含了10块钱的“平台手续费”。但平台告诉你,这10块钱手续费你不用愁,它会给你一个“抵扣券”,你下次卖出道具B赚了200块钱,也要给平台20块钱手续费,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之前的10块“抵扣券”来抵扣,实际只需要再支付10块钱。那么,当初你买道具A时支付的那个10块钱“手续费”,算不算你买道具A的成本呢?当然不算啊!它是个可以回笼的资金,是个“抵扣项”,而不是你实实在在的最终支出。在会计上,这笔进项税是挂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个科目下面的,它影响的是你的负债,而不是直接影响你的“主营业务成本”或者“管理费用”这些损益类科目。
所以,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购买100元的商品,增值税13元,总共支付113元。但入账的时候,商品成本就是100元,那13元单独作为进项税挂账。等到你把商品卖出去,收了113元的销项税,就可以用这13元的进项税去抵扣。最终,你并没有为那13元的增值税增加成本。是不是感觉自己瞬间get到了一个“白嫖”技能?嘿嘿,其实是税务政策的巧妙设计啦!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既然是“一般情况”,那就肯定有“特殊情况”。在某些非常特殊、甚至让你有点抓狂的情况下,这增值税,它就真的会像个“甩不掉的狗皮膏药”一样,乖乖地贴在你的采购成本里,让你想抵扣都抵扣不了,想“白嫖”也白嫖不了!这就像你玩游戏,大多数装备都能自由交易,但总有那么几件“绑定装备”,你花钱买了,就只能自己用,想卖都卖不出去,心不心塞?
好了,各位准备好你的小本本,咱们来看看增值税啥时候会“赖”进你的成本里,让你成为那个“冤大头”:
1. **小规模纳税人:** 哎呀,这个群体可就有点“委屈”了。如果你是小规模纳税人,很抱歉,你买东西支付的进项税,是**不能抵扣**的!所以,你买100块钱的商品,又交了3块钱的增值税(比如按照3%征收率),这3块钱对你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花出去了,没有地方可以用来抵扣。所以,这3块钱就得老老实实地计入你的采购成本里。这就是传说中的“被迫接受现实”,没办法,谁让政策就是这样规定呢!你的会计分录就会直接把103元都算作商品成本。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公平”?这就是为了简化小规模企业的税收管理,降低合规成本的代价啦。
2.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就算你是一般纳税人,也不是所有的进项税都能“愉快地”抵扣的。国家税务总局可不是吃素的,它列了一份“黑名单”,上面的项目,产生的进项税一律“打入冷宫”,不得抵扣!这些被“判了刑”的增值税,你花了就花了,就得含泪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费用。常见的“黑名单”成员有:
3. **适用简易计税 *** 的一般纳税人:** 有些特定行业或业务,虽然你是一般纳税人,但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 *** 。这种情况下,你采购货物或服务支付的进项税也是不能抵扣的,自然就成了你成本的一部分。这就像你买了把万能钥匙,结果发现只能开少数几个门,其他门都锁死了,而且钥匙还不能借给别人用。
所以你看,增值税这东西,有时候是“过客”,来了又走,不留痕迹(在成本里);有时候是“归人”,来了就赖着不走,直接钻进你的成本怀里,让你想躲都躲不掉。搞清楚这个,直接影响你的财务报表“好不好看”,利润“高不高”。如果你稀里糊涂地把不该计入成本的增值税计入成本,那你的成本就虚高了,利润就虚低了,老板看了估计要“两眼一黑”;反之,如果该计入成本的没计入,那你的利润可能虚高,但实际交税的时候可能就出问题了。
所以,下次再看到发票上的增值税,你就能淡定地判断它到底是你的“救兵”还是“拖油瓶”了。嗯,你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对增值税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