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快递股价行情(中通快递股票今行情)

2022-12-20 12:16:07 基金 ketldu

中通在美国上市原始股多少

1、中通目前只是拟在美国上市,但没有真正上市,所以无法得出原始股价格。近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快递巨头之一中通计划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IPO),预计2016年底至2017年3月期间上市,募集资金或超13亿美元。

2、中通此次IPO计划募集资金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00亿元,相较于顺丰的80亿元、圆通的23亿元、申通的48亿元募集资金,中通创造了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规模最大的纪录。按照中通提交的资料,该公司拟在美国融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用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包括购买新的土地、建设新转运中心,添置卡车等设备,增强信息系统以及寻求潜在战略收购。中通此次15亿美元的融资规模有望成为美国今年最大规模的IPO,也是继2014年阿里巴巴之后,美国规模最大的中国公司IPO。

3、10月20日,圆通速递(600233.SH)正式登陆A股,借壳大杨创世成为中国快递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此前,中通快递赴美上市的传闻也终于尘埃落定,中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将于2016年年底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ZTO。此举标志着国内五大民营快递企业顺丰及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简称“三通一达”)均启动了上市计划,正式踏足资本市场。

4、短期来看,中通快递递交招股说明书标志着民营五大快递公司均正式踏足资本市场,快递板块效应将得到催化。叠加四季度为电商网购旺季,快递板块有望获得超额收益。长期来看,快递行业迎来黄金发展10年,未来依然会保持快速发展持续繁荣的预期。万亿级别的海量市场将是大市值巨头孕育的最佳环境,大型快递企业经过一轮并购整合和外延多模式发展有望成长为综合物流服务商,未来中国快递行业大概率诞生2-3家数千亿市值的快递巨头。

中通快递股价行情(中通快递股票今行情) 第1张

申通股票为什么老是跌啊

8月1日,申通快递(002468)开盘不久后股价快速跳水,封死跌停,令市场咂舌。要知道,在其前一天晚上,申通快递刚刚公布了一个重大“利好”:阿里巴巴拟百亿元入股公司,未来或取得其控制权。

按照A股市场以往经验,阿里这棵大树,谁抱上谁涨停。申通快递今年3月被阿里入股的消息一经公布,开盘后即一字涨停,此后一段时间,股价走出独立上涨行情。但是为何这次阿里拟加仓的消息不仅没有助推申通股价,还上演了闪崩跌停的现象?e公司记者发现,问题也许出在价格上。经计算,阿里本次的协议购买价格的折价率高达30%,这对于收购业绩优良的行业巨头控股权来说,十分反常。

阿里拟入主申通折价率或达30%

申通快递7月31日晚公告,控股股东德殷投资、实际控制人陈德军和陈小英与阿里巴巴签署《购股权协议》,赋予阿里巴巴或其指定第三方(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除外)自2019年12月28日起三年内(“行权期”)向德殷投资发出通知要求购买德殷德润51%的股权,以及恭之润***的股权或恭之润届时持有的上市公司16.1%股份的权利。本次购股权的总行权价格为99.8亿元。如若全部行权可能导致申通快 递的实控人发生变更,阿里巴巴将持有申通快递46%股权。

德殷德润持有申通快递29.9%的股权,阿里若取得德殷德润51%股权,计算可得,阿里获得申通快递15.25%的股权,再加上通过拟恭之润取得的16.1%股份,则阿里本次拟收购申通31.35%的股份。

按照申通快递当前总股本15.308亿股计算,此次出让的股本数为15.308×31.35%=4.799亿股。本次购股权的总行权价格为99.8亿元,那么将折合每股价格为20.80元。按照7月31日收盘价29.64元/股计算,则折价率高达30%。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权益计算,与实际的对价计算有出入。不过,从申通快递的股价表现来看,市场倾向于认为阿里入股对价较低,因此选择用脚投票。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股权若具备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让时往往会存在溢价,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高溢价转让控股权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其溢价率也会越高。申通快递在2018年实现营收170.13亿元,同比增长34.41%;净利20.49亿元,同比增长37.73%。2019年上半年每月披露的快递服务业务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申通作为行业知名快递公司,且业绩优良,为何控制权的转让不仅没有溢价,还出现了大幅折价。针对这一问题,e公司记者致电申通快递,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不清楚控股股东为何折价转让股权,需要确认后再做回复。

有市场传言猜测,阿里与申通快递控股股东的购股权协议也许是很早之前就已确定,那时申通股价没有这么高,所以收购价格才这么低。为此,e公司记者询问申通快递,阿里与其控股股东何时开始进行本次协议的协商。申通快递工作人员表示,具体时间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年3月11日阿里第一次表示入股申通之后,双方合作后才开始协商,然后产生了本次协议。

以目前A股市场上的惯例,股份转让价格一般是以协议签署之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算术平均值作为定价标准。Wind数据统计显示,申通快递自3月11日起至7月31日止,中间任意连续30个交易日的均价都高于本次收购价格20.80元/股。也就是说,在此期间无论何时确定下本次购股权协议,阿里均是以折价的金额确定了申通快递的控制权。

此外,阿里与申通快递控股股东本次签订的购股权协议也值得一提。对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购股权协议可能比较陌生,但在全球资本市场这是常用的投资工具。购股权是指一方在未来确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目标企业股份的权利。购股权实际是一种期权,约定未来可能交易,但当下并没有产生实际交易,甚至未来是否交易也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阿里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入股申通快递实际上还存在未知数。

入股到入主 走势两重天

今年3月,阿里巴巴拟以46.65亿元入股申通快递。双方“牵手”理由为拟在物流科技、快递末端、新零售物流等领域进一步探索合作。按交易价格测算,该笔战略投资作价约为20.8元/股,较公告前一交易日收盘价(20.44元/股)差别不大。 至此,阿里先后入局圆通、中通、申通,集齐了传统快递四巨头“三通一达”中的“三通”。

彼时,阿里入股的消息一经公布,申通快递开盘后即一字涨停。此后一段时间,申通快递股价走出独立上涨行情,股价一路震荡上扬。截至7月31日,公司期间涨幅达近五成。

今年5月,申通控股股东德殷投资调整内部股权架构,调整后其所持申通的53.76%股份拆分为三,其中29.9%的股份转予全资子公司德殷德润,16.10%的股份股份分给另一全资子公司恭之润,剩余7.76%股份仍由德殷投资持有。申通第一大股东变为德殷德润,实控人仍为陈德军和陈小英。

7月1日,阿里前述战略投资事项宣告完成。此时,德殷投资已将持有的德殷德润49%股权转予阿里,后者由此间接持有申通快递14.65%的股份。

时隔一个月,阿里此番再下一城,通过收购德殷德润51%股权、恭之润***股权,其持股申通的比例将增至46%,跃升上市公司实控人。从前述一系列动作来看,阿里的“两步走”路径可谓环环紧扣。

从入股到控股申通快递,申万宏源认为,阿里亲自下场实控快递,事关拼多多与阿里两个电商平台的战争。从阿里自身角度讲,淘宝是其整个生态体系的基石,拼多多出其不意的发展将会潜在威胁阿里的根本。从过去经验看,阿里仅仅是参股当年行业第一的公司为主,更多的是通过电子面单等实现对物流的控制。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拼多多的日均包裹量已经超过了阿里系的一半,成为阿里巴巴难以忽视的竞争对手。而快递作为电商的基础设施,成为阿里巴巴加快布局的对象。

不过,尽管多家券商机构“唱多”阿里的入主,但或许是折价甩卖,亦或是前期涨幅较大、利好已兑现的原因,今日(8月1日)申通盘面显现出市场对此的巨大分歧。申通快递于早间闪崩跌停,随后封死在跌停板,现价26.68元/股,成交6.7亿元,市值一日内蒸发逾45亿元。

盘后数据显示,游资系此次出逃主力。申通快递8月1日卖方前五席位均为券商营业部,合计卖出2.38亿元。其中,卖一席位财通证券杭州解放东路营业部卖出9204万元。买方席位则出现北向资金与机构席位的身影。其中,深港通资金位居买一席位,买入4653万元,并卖出314万元。此外,一机构席位买入1279万元。

中通破圈,顺丰突围:中国快递第一军团加速分化,寡头格局要来?

中国快递发展至今,民营快递始终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尤其是在2009年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与认可后,更是一路高歌,成为中国快递市场的主力担当。

具体到民营快递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后来的百家争鸣,再到现在的巨头并立,有两股代表性的势力始终存在且对峙至今:

一股是起于华南(深圳)的顺丰;

一股是起于华东(浙江和上海)的四通一达。

快递人都知道,“四通一达”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包括了五家快递:申通、圆通、中通、汇通(百世)、韵达。人们之所以习惯将其统称为“四通一达”,有两大原因:一是五家快递的创始人均来自浙江桐庐,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互相之间有着扯不清的关系;二是这五家快递的业务模式、组网运营以及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等非常类似,没有本质区别。

比如一个最为通俗的认知:顺丰主打高端商务件和时效件;四通一达聚焦中低端的电商件。

这种认知在快递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确实带来了一定好处,有利于市场分层。但是,随着这几家快递成长为行业巨头,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尤其是快递增量放缓,大家开始进入到存量之争的时候,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

最新数据显示,顺丰+四通一达,6家企业目前共占据了国内快递超80%的市场份额,堪称绝对的第一军团 。对外,第一军团构建起的规模、资本、技术等护城河已经足够强大和抵御外来者入侵;但对内,军团各成员之间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事实上,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以顺丰和通达为代表的中国快递第一军团,就开始加速分化。

从汇通正式从“百世汇通”这个过渡期名字更改为现在的百世快递,力求淡化桐庐印象开始,老“四通一达”阵营中的五家快递或明或暗都在做着同一个尝试和 探索 ——如何才能让自己从这个圈层中脱颖而出?

这种“脱颖而出”除了摆脱同质化的竞争,更多的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锻造。

3月17日,中通快递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及全年业绩。看了中通的刚交出的这份年度成绩单,老鬼的朋友安德华说:

中通已经率先“破圈”,与同阵营的几个对手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领先优势不但明显,而且趋于稳固。

对于这个评价,安德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规模效应下的成本管控和产能储备

财报摘要显示, 中通快递2019年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业务量121.2亿件,同比增长42.2%,超出行业平均增速16.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增至19.1%,较去年扩大2.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21.10亿元,同比增长25.6%;实现归母净利润56.74亿元,同比增长29.45%,超出市场预期。

从“第一军团”各成员的市占率来看,中通的领先优势已经很突出。 极致规模效应的背后,是出色的成本管控和产能建设 。财报显示:

2019全年,中通单票分拨成本为0.34元/票,同比下降4分;单票运输成本下降了6分,为0.62元/票。

分拨成本 持续下降的背后是自动化应用与合理用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中通全网共计有265套大/小件自动分拣设备投入使用,对比上年同期仅有120套。自动化水平提升了一倍还要多。

同时,分拨中心用工更加合理,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前置有效地控制了旺季新增临时工的占比。分拨中心平均员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2.9%,远低于36.1%业务量的增速。

运输成本 优化的手段并不稀奇,主要受益于自有车队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中通快递的长途货运卡车数量逾7350辆,其中自有车辆数量逾6450辆。6450辆自有车辆中,超过4650辆为车身长约15至17米的高运力牵引车。

正是有了这个多年积累的优势,中通在路由转运方面才得以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中通快递集团董事长 赖梅松 在解读2019年财报时明确指出:

“我们不断优化自有车队的结构,资源利用最大化;我们继续深化网络结构的扁平,同时不断尝试‘点对点直链’的新模式,提升转运效益。”

如果说是优秀的成本优化和管控能力主要是立足当下,那么中通在产能建设方面的长期投入和战略坚守就是谋划未来。

这些年,中通一直在大手笔建厂、投资设备、布网点…行业内不少人调侃称其为“基建狂魔”。这凸显了中通战略稳、后劲足的特点,也正是在基建方面的超前投入,为中通业务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可能。

2.资本市场的稳定表现与多方认可

中通成功“破圈”的另一个体现来自资本市场。

受全球疫情以及石油大战的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都处在一种激烈的动荡之中。以中通上市的美股为例,短短一周之内,就出现三次熔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灾难性表现。

然而,就是在这种剧烈的、不可测的全球股市动荡和摇摆下,中通快递的股价从2020年开市以来,一直稳定向好。 即使是在三次熔断发生的惨剧之下,中通快递的市值依然保持在200亿美金上下,最高的时候,中通快递市值以一度达到218亿美金。堪比股灾避风港 。

目前,中通快递的市值已经超过韵达、圆通、申通、百世市值总和,仅次于顺丰。

如此表现,也得到多方认可。瑞银此前将对中通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并于2019年11月21日重申“买入”评级,给出了26.7美元/股的目标价。

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9位投资分析师中,有16位分析师给予中通“买入”评级,另外三位分析师则分别给予了“跑赢大市”、“持有”以及“卖出”评级。

中通2019年财报发布后,花旗也表示,预计中通快递的表现将继续强于同行业,并且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将增强。尽管业内价格竞争激烈,但中通快递的成本效率将帮助其脱颖而出并保持增长。市场竞争实际上可能有助于中通快递进一步扩大其领先优势,并很快成为明显的胜出者。

3.对抗风险的快速反应与修复能力

在这场全民战疫的大考中,中通无疑给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面开工22天后,全网产能就恢复8成,日票量超3200万。

此次财报发布会后, 赖梅松 明确表示:

“尽管疫情在短期内给公司经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内需依旧旺盛,行业还会继续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我们有信心完成超出行业平均增速15个点的业务量增长目标,并保持市场份额的扩大在2个点以上。”

这份底气绝非盲目,而是对中通组织体系、网络运营以及产能调配的高度自信。正是基于这种自信,在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的时候,中通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战略调整,并快速给出一系列应对举措。

四通一达都是加盟制,但彼此之间也各有不同。中通采取的是加盟商持股模式,捆绑了员工、加盟商与总部的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对此,老鬼的机构好友量子咨询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描述:

中通的联邦制类似于动车,每一个网点类似于动车的每一节车厢都在发力;其他品牌快递的加盟模式更像绿皮火车,需要总公司的火车头带动,一但总公司决策失误,加盟模式就会失去自主动能。

正是这种交叉持股的联邦式商业模式直接提高了中通全网的竞争力和凝聚力。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这种短时间内的自我应对和修复能力带来的优势更为明显。

中通率先“破圈”的同时,第一军团中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顺丰,也在加快突围的步伐。

顺丰突围的关键,是逐年被压缩的市场份额。

早在中通发布2019全年业绩之前,2月24日晚间,顺丰同时发布未经审计的2019年度业绩快报和2020年1月快递服务业务经营简报。数据显示:

顺丰在2019年以1121.93亿元率先突破千亿营收,尽管受到春节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顺丰在2020年1月依然保持稳定增速,实现营收(含供应链业务)116.28亿元,同比增长14.40%;业务量达到5.66亿票,同比增加40.45%。

一个可对比的结果是,在全行业1月份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双双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顺丰显示了极大韧性。 这种“韧性”的背后,是顺丰在电商件市场的再次突袭和成功突围。

2019年5月,顺丰正式上线特惠专配,以此来匹配电商件的需求。自此之后,顺丰的单月业务件量就持续攀升——

6月份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15%,7月超过20%,8月超过30%,10月同比增长接近50%,从11月至2020年1月,单月业务件量均达到5亿票以上。其中1月份在全国快递市场的市占率更是达到了14.15%。

顺丰强攻电商市场的下沉策略收效明显。

基于2019年的表现,2020年的顺丰势必会争取更大市场份额——双产品体系,双网运行,时效件和电商件并行推进。

问题 来了:顺丰如何落地“双产品”?

一是稳定分网 。在国内快递企业中,顺丰是产品分层做得最好的。不过,这些分层产品此前都是在同一张网内单网运行。

2020年,顺丰“双产品”将在时效网和特惠网双网运行。只要顺丰能依托自身强大的 科技 力量,稳定分网,“双产品”落地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是稳定分层 。双网运行后,顺丰依然要继续巩固此前在产品分层上的优势,明确什么层次的产品归到哪一个网络,为市场营销人员和快递小哥开拓市场提供充足的弹药。

无论客户提出什么需求,他们都能拿出对应的产品。要时效,就选时效网;要性价比,就选特惠网。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是稳定分区 。双网运行后,顺丰要对不同区域做出市场判断,做到有的放矢。商务件区域侧重时效网,电商件区域侧重特惠网,业务量“粮仓”区域“双网齐下”。

不难看出,顺丰双网运行既是产品的分层,也可以视为网络垂直层面的改革,必须要与水平层面的分区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202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老鬼按照惯例与相关分析机构进行了一次闭门交流。在谈及今年的市场格局走势时,虽然正值疫情肆虐,但老鬼依然认为:

2020年将是快递行业价格战的“拐点”之年。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集中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小快递加速出清或者被收购;另一方面,快递行业也将从龙头向寡头进行演变。

过去两年的市场表现已经印证,龙头企业的领先优势已经很明显且趋于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决策层,还是执行层,其中也包括基层和一线网点的人,气势都上来了,有条件继续拉大领先优势,市占率超20%的寡头很有可能就在今年出现。

实际上,中通率先破圈、顺丰加速突围已经释放出了足够多的信号。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