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韩元汇率对美元的影响(韩元兑美元历年汇率)

2023-01-08 11:22:44 基金 ketldu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索罗斯行动全过程

第一阶段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 *** 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 *** 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 *** 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

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 *** 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一个月后,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扩展资料

爆发原因

1、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产业政策运用失当导致产品、企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的《东亚奇迹的神话》中就质疑了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模式,东南亚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问题,即经济主要依赖资本的积累和密集的劳动力投入,缺乏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也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客观来说,过去20年里,东亚地区这一增长模式虽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但各国吸取了教训,实施了更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冒进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因而没有再次爆发危机。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没有回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东亚各经济体过度依赖出口。东亚各经济体普遍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过去20年里,东亚经济体降低了对欧美国家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中国作为亚洲国家重要需求来源方的作用在上升。

一方面,增加了东亚经济体的外需来源,使它们的经济基本面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当其他外需引擎出现问题时,中国的外需能够发挥“缓冲器”作用,这一点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爆发后得到充分体现。

3、“三元悖论”的冲突。“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进出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多数东亚经济体采取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同时,在未经任何测试和防范的前提下贸然开放本国资本项目,导致国际资本大幅流动,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经济体普遍加强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地区的负面冲击。

4、经济协调与危机救援机制缺乏。实行单一的钉住美元汇率而缺乏区内汇率的有效协调,加剧了危机对区内国家的冲击。危机发生后,区内国家竞相实行货币贬值,形成恶性循环,则加速了金融危机的扩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救助中的不佳表现也广受诟病。因此,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新一轮改革IMF的声音,东亚地区也启动了本地区的财金合作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洲金融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周年:东亚构筑金融海啸“防波堤”

1997年韩元汇率对美元的影响(韩元兑美元历年汇率) 第1张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详情如下: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是泰国引起的。这场危机在泰国的叫法是“tom yum kung crisis 东阳功危机”。1995年7月13日马德祥就任泰国总理,在他进入人生巅峰的时候还带了一把另一个泰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人物,那就是他信

。当时他信刚坐稳泰国电信行业的第一把手,成为泰国富豪圈最年轻新贵的时候,马德祥就邀请他出任副总理。此后虽然他信自立门派两人分道扬镳,但是几十年间一直是政治盟友。当时马德祥 *** 觉得97年香港回归,岛上人心涣散是个机会,决定要和香港竞争要取代香港金融港的地位,要把泰国建设成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

为此制定政策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自由进出泰国而不需要得到央行监管,并把泰铢美元汇率从固定定价改为市场浮动制。这个政策一出大量的以美元为主的海外资金蜂拥进入泰国,以低息为诱饵大量出借给泰国的企业和个人。

但是泰国人并没有拿着这些资金进入实业领域,泰国富豪拿着这些低息借款放高利贷吃利息或者炒股票炒地皮,而泰国老百姓拿着这些借来的钱花天酒地。仅2年时间泰国经济完全泡沫化,土地价格节节攀升,股票创新高,老百姓借钱买车买房,一片歌舞升平虚假繁荣。

经济泡沫化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也在面临,但是我们 *** 一直很警惕这个问题,一直各种办法支持实体经济,各种政策压制房地产和金融。

泰铢汇率一跌,那些以前借钱给泰国人的欧美金融机构纷纷一起配合来催债要求泰国人提前偿还贷款。银行挤兑,股市狂跌,房契地契从以前的显示财富的硬通货成了一张张无人问津的白纸。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扩展资料: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 *** 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因为金融危机接任马德祥任职总理的差瓦立·永猜裕不得不辞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亚洲金融风暴

97年的韩币和人民币的对换值

特易贷解答团:

1997年 韩国汇率 最低价格 是 (1500韩元)比(1美元)

然后 在用美元 换算人民币 所有货币 都是 先换算 美元 在换算 你想换的钱

1997年 1美元 能换到 8.3人民币 1500韩元=1美元=8.3

所以 1韩元=0.005533人民币左右

今天韩元汇率 1韩元=0.005550人民币元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有意识的加快产业升级,“亚洲四小龙”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开始承接日本的产业转移。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止,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纺织品、食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配件出口国。

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常年处于较低水平,但账户逆差成为了这四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尽管大量出口,但由于汇率问题,使得这几个国家常常出现“花的比赚得多”的情况,外债远超外汇储备。

1996年,泰国在一年内需偿还的短期外债高达477亿美金,而外汇储备只有372亿美金。针对这种情况,泰国 *** 决心整顿银行系统,并在远期市场抛售外汇,试图稳定泰铢。

然而,多年累积的问题不是短短几个月能够解决的,到1997年6月30日,泰国外汇储备锐减至28亿美金。不得已之下,泰国决定准许汇率自由浮动。然而,这一政策却成为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开端。

而为了能更快速地发展经济,这些国家逐步降低了对西方资本的戒心,主动调整政策,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大力进行招商引资。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泰铢兑美元的汇率当日大跌17%;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惊心动魄的“汇率保卫战”爆发。随后,金融风暴席卷东亚,韩元持续贬值,日本大量银行金融机构破产;

1998年9月,俄罗斯卢布贬值70%,股市、汇率急速下跌,欧美国家股市、汇市也受其影响发生大幅震荡;直至1999年,这场由东南亚开始最终扩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才得以告终。

扩展资料:

触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因素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

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 *** 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

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