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是菌类的一种,也叫真菌多糖,多糖核酸和蛋白质是共同构成生命体的活性物质
这个只能用杀孢子剂。成分是过氧化氢和硝酸银,有效期只有两年。或者121摄氏度加热30分钟,或者171加热20分钟。
国际空间站自1998年正式建造以来,它已经在地球上空400公里处运营了20多年,来自不同国家的244位宇航员拜访过这里,在这里完成他们科学任务。
在这样一个密闭空间中,不停地有不同的人进出,让这里的“空气质量”并不是很理想,其中一点就是严重的霉菌污染。
近期,俄罗斯研究人员在《载人航天》期刊上发表文章,表示他们的宇航员发现“曙光号”功能性货舱空气中的霉菌含量超标。
在人类生存空间内,空气中霉菌的安全指标是在每立方米空气内的菌落形成值少于100个单位,但是目前国际空间站该货仓这个霉菌数值已经达到了110个单位。
霉菌是和我们人类关联度非常高的真菌,估计也是伤我们最深的真菌,在人类栖息地,这些微生物无处在,污染我们的食物和工具,以及空气。
我们吃了发霉的食物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感染甚至死亡,而吸入少量的霉菌也可能让我们出现过敏和一些呼吸道疾病。
和霉菌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微生物喜欢潮湿、不透风的空间,很明显远在400公里高空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很符合它们的生存条件。
虽然,大多时候霉菌并不致命,但是对于远离地球的栖息地,医疗用品有限,即使简单的感染也是致命的。
所以,国际空间站空气中霉菌含量超标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国际空间站上的霉菌
事实上,国际空间站的霉菌问题并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了,早在2016年,霉菌就已经严重影响宇航员的正常生活和实验了,当时一些用作实验的百日草和蔬菜受到霉菌的影响而死亡。
而当时的宇航员只能打开风扇、对实验样品进行消毒并擦掉植物中多余的水分,以及把那些发霉的样品冷冻处理,最后带回地球对这些霉菌进行研究。
现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每周都要花费数个小时来清洗飞船内部的墙壁,以防止霉菌的形成以及与之相关的 健康 问题。
霉菌会形成孢子在空气中传播进行繁殖,霉菌的孢子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适应能力非常强,我们平时用高温清除衣物上的霉菌,其实是杀不死霉菌孢子的,所以很容易复发。
国际空间站的霉菌主要是青霉菌和曲霉菌为主,它们的孢子顽强程度也远超科学家想象,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霉菌甚至可以在空间站的外壁生存。
为了测试真菌孢子对辐射的承受能力,研究人员将孢子暴露在各种辐射下,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重离子[1]。
结果大部分孢子的承受能力远超预期,而空间站的两大“主角”——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孢子可以存活并耐受x射线,而且至少可以承受人类致死剂量的200倍。
霉菌不仅会污染国际空间站
这项研究并没有涉及到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真菌孢子测试,所以也并不算是真正极端的宇宙环境,但是科学家依然相信,霉菌肯定会跟随人类进行太空旅行。
这是一个真正严重的问题,不仅是对人的考验,也是对另外一个星球的考验。
目前,人类在外太空的单次生存记录是438天,由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Valeri Poliakov)保持,他从 1994 年 1 月到 1995 年 3 月一直待在俄罗斯前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
我们的下一站很可能是火星,去往火星最快也要180天,由于火星和地球两年才一次火箭发射窗口期,所以宇航员回来需要更长时间,算上着陆等复杂的工作,去往火星的宇航员会比人类太空生活世界最长纪录还要长许多。
而霉菌也会在密闭的飞船中疯狂生长,并危害宇航员的 健康 。
另外,如果霉菌孢子在飞船的外壁一直“搭顺风车”到达火星的话,它们很可能污染整个火星,对我们接下去研究火星的工作造成影响。
而且,谁知道长时间暴露在太空环境中,霉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很可能变成“超级真菌”危害宇航员的 健康 不是不可能。
最后
霉菌确实大多时候有害,是人类病原体和食物破坏者,但它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生产抗生素或其他长期任务所需的东西。
而国际空间站和霉菌的相处的经历可以为接下来的人类空间站,以及更久远的人类太空旅行积累经验。
参考资料:
[1]Space station mold survives high do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sciencedaily.2019.6.27
截止2021年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蜜环菌。
美国俄勒冈州东部蓝山地区的马卢尔国家森林中生长着一种名为蜜环菌的真菌,面积达965公顷,相当于1350个足球场大小。科学家认为这一真菌的年龄在2400~8650岁之间。这种真菌是仅有的80种能够自身发光的真菌之一。不过它发出的绿光通常极微弱,肉眼无法察觉。
蜜环菌子实体的颜色像蜂蜜的黄色,并且散发出一种甜蜜的香味,因此得名。它有一种特性,就是可以寄生在树木、灌木或者杂草等植物的根部,通过菌丝体侵入到寄主植物的体内吸取养分,却不会回馈植物其他的养分,所以这种真菌可以导致一些树木的死亡。
蜜环菌形态特征
菌丝体是蜜环菌的营养器官,为极纤细的丝状体,肉眼难辨其形状。在着生蜜环菌菌索的树皮下,能见由大量菌丝组成的菌丝块或菌丝束,呈粉白色或乳白色。菌索是菌丝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或生长后期发生的适应性变态,即菌丝体交织肉结组成绳索状的组织。
菌索外层由菌丝分化形成较为紧密的外表皮组织,有一个尖端,色深,角质化,是一种休眠体。菌索在生长时可以发生波长约530微米的蓝绿荧光。菌索主要起运输营养、水分和氧气的作用,同时不断进行增殖、延伸和寻找新的营养源。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蜜环菌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奥氏蜜环菌的巨型真菌,它占地965公顷,相当于1665个标准足球场,科学家猜测其实际年龄可能有8650岁。
一种学名为Armillaria bulbosa的真菌
逛超市时,你看到的白色蘑菇大多小巧玲珑,但在美国俄勒冈州的蓝岭上,蘑菇的一个“近亲”的体积却超乎想象:占地965公顷,相当于1665个标准足球场!这个学名为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 ostoyae)的巨型真菌是在1998年被发现的,它的出现刷新了世界最大生物的纪录,而在此前,人们公认世界最大的生物是33.5米长、200吨重的蓝鲸。按照生长速率估计,这个巨型蘑菇是年龄应该为2400岁,但科学家猜测,它的实际年龄可能有8650岁——地球上年龄最大的生物之一。一个由森林学家组成的团队在俄勒冈州东部统计致病真菌的数量时,意外发现了这个体积超大的“蘑菇”。他们采集了一些样品,与实验室培养的真菌比对,看它是否由多个相同的个体组成,并用DNA指纹技术分析它的遗传性质,确定组成它的每个成员的大小。奥氏蜜环菌是造成桑根朽病(armillaria root disease)的直接原因,美国个加拿大的很多松树就是生了这种病,慢慢枯朽而死。一般说来,真菌会沿着树根生长,伸出菌丝并分泌很多消化酶。但奥氏蜜环菌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延伸菌根,连接食物源与菌体,然后迅速向外生长。优势基因的结合,再加上稳定的环境,使得这种巨型真菌可以在几千里保持活力。加拿大生化学家梅龙 史密斯(Myron Smith )说:“奥氏蜜环菌确实是一种奇怪的真菌,总的来说,凭借强大的菌丝网络,它可以长得无限大。”蜜环菌得名的原因是,它们具有黄色的圆盖和带有甜味的菌体。实际上,科学家首次发现巨型真菌实在1992年——一种学名为Armillaria bulbosa的真菌占地15公顷。
梅龙·史密斯曾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和同事是在一个阔叶林里发现15公顷大的真菌的。史密斯回忆:“我们当初并不是为了发现什么奇异的东西,只是为了观察不同的真菌,然后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别不同种类的真菌。”后来,史密斯利用最新出现的生物技术,比对了多个真菌的基因后,他发现,阔叶林中的Armillaria bulbosa真菌竟有1500多岁,重量至少不下100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生物学家拉·克罗斯(La Crosse)说:“人们知道这些真菌很大,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能长这么大。在真菌学史上,rmillaria bulbosa绝对是最大的一种真菌,而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世界最大生物的纪录。”但很快,科罗拉多大学的特里·肖(Terry Shaw)又在威斯康星的西南部发现了更大的真菌——一种奥氏蜜环菌,占地600公顷。2003年,又一位美国科学家发表报告称,他发现了2384公顷大的真菌。
这些超级真菌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开始讨论一位问题:是什么组成了这些巨无霸?美国科学家沃尔克说:“巨型生物都由相同遗传性质的细胞组成,它们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执行一些复杂功能。”蓝鲸、超级真菌、6615吨重的欧洲颤杨都符合沃尔克对超大型生物的定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平常吃的蘑菇也是一种大型生物:一个农场每年可以收获几十吨蘑菇,但这些长在塑料蓬中蘑菇,都具有相同遗传性质!
沃儿克说:“实际上,对于真菌而言,体积巨大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情。只是人类从未发现这一点。”
早有这样的电影了:
在美国某个偏远的小村小镇,花季少女布鲁克(玛格丽特·桑德伯格 Marguerite Sundberg 饰)和青年警官麦克斯·布罗迪(麦克·弗洛尔斯 Michael Flores 饰)幽会,她拒绝了对方交往的请求,兀自返回家中。与此同时,军方不久前刚刚发射导弹试图摧毁一枚人造卫星,谁知导弹偏离方向,部分碎片坠落小镇南边山上。当地人并未将这起事故放在心上,照常吃喝玩乐,可是到了夜晚,有如行尸走肉一般的怪物开始逡巡小镇街头,残害无辜。麦克斯和他的同事在验尸发现种种异状,这一连串恐怖事件很可能和坠毁的卫星碎片及其所携带的神秘外星细菌有关。蕞尔小镇,麦克斯和布鲁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都卷入接下来的血腥屠杀之中…
一类耳念珠菌,2009年在日本出现,如今已有30多个国家报告相关病例。尽管研究了近十年,人们对它的起源仍是一头雾水。
据报道,美国已有587名患者确诊病例,近50%的患者在90天内死亡。主要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受感染者多是免疫缺陷者。
由于此前对该真菌缺乏认识,环境消毒也没有针对性的策略,超级真菌可以通过温度计、床单等医院用品传播。
现在,检测超级真菌仍需要实验室手段,这意味着很多医院有误诊的可能。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广华是国内的研究先驱。他表示国内已出现的18个病例中,有些对现有的抗真菌药敏感,有些耐受性较强,并不是全都“刀枪不入”。环境消毒可以用硫酸铜,效果显著。
黄教授还表示,超级真菌不会感染 健康 人群,已确诊病例大多发生于ICU,普通民众不必担心。
综上,美国疾控中心的反应是合理的,毕竟人家不吼一嗓子,民众不关心,也就没有人愿意出钱搞研究。但要说超级真菌能像T病毒那样大杀四方,恐怕还是太高估它了。
个人观点,有误请纠正。
~超级细菌也就是自然选择和变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其实这种超级细菌在很久之前就有过了,所谓超级细菌就是人为在不经意时的筛选结果,一些对细菌有害的物质有免疫反应,而没有的就会死掉,每一次筛选出来的优良基因就会遗传下去,还有就是辐射引起的一些有利变异也会遗传下去。
再等我们发现一些难杀死的细菌就是我们所说的超级细菌。
富时A50指数的成份股有哪些?1、a50成分股主要有:中...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为真正入股的a股上市公司和华为深度合作...
长沙邮箱是多少?1、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系电话073...
最新豆油期货行情1、截至11月26日,大商所豆油主力合约...
这是当然的受国际金价波动影响着最高的时候达到1920美元/盎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