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股价实时行情(滴滴股价实时行情走势)

2023-02-01 23:03:37 基金 ketldu

美团、高德、T3“围猎”滴滴,出行行业格局恐将生变

滴滴全网下架,出行行业再次暗潮涌动,“相对于一家独大,几分天下的局面没什么不好”。但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一家出行的企业真的影响了IPO企业的出行。原来很畅通的一条路,现在成逆行了。”

编辑 马吉英

头图设计 肖丽

屋漏偏逢连夜雨。

滴滴APP全网下架,让其他网约车平台看到了“机会”,一场针对滴滴的“围猎”已无声展开。

“7月8日就收到了美团打车的短信,邀请进行车主注册。”北京一位“星徽出行”的网约车司机告诉《中国企业家》,他和身边不少司机朋友都收到了美团的邀请。美团打车公众号显示,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惠州、泉州等34座城市均在招募美团打车司机。

随着“美团快车”在更多城市上线及招募司机,美团也在7月9日重新上线了曾于2019年5月下架的“美团打车”APP。

另外,高德在近期宣布启动“暑期免佣季”,推出新手司机免佣和高峰期免佣活动,参与的网约车平台将超过100家。T3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也都推出了打车优惠券。

一位出行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从广告力度来看,美团、高德和T3出行三家冲得比较猛”,“其中有的拉新效果也确实不错”。

“T3出行、美团、高德、曹操出行等平台新用户的注册量在这一期间都翻了几倍,订单量也暴涨。现在就是考验各家能力的时候,能不能接得住这些需求。”一位出行平台管理者告诉《中国企业家》。

网约车行业经历了多轮资本大战后,滴滴拿下绝大部分市场。此后各方势力从自身优势出发,凭借流量优势或是地图数据、车企资源,分食剩下的蛋糕。 此次滴滴巨震,行业再次暗潮涌动,格局或将生变。 面对受补贴影响大的司机和乘客,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行业是否会“螺旋式上升”?

上述网约车司机并没有注册美团打车,因为所在平台发布了平日高峰期不抽佣、周末全天免佣金的政策。

又一轮补贴战正在开启?

“相比过去,补贴会更少,巨头会在可控的状态下去发展网约车。最终这还是巨头间的持久战争。”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美团打车正在重启。

自从2018年上市,踩下网约车自营业务的刹车后,美团越来越少提及网约车。 和其他平台一样,美团打车也不想错过当下这一时机。

美团最早试水网约车是2017年2月,进入南京。2018年3月登陆上海,凭借高额补贴,在上海快速抢占市场。但在上海开城仅1天,美团打车便被约谈,当地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其不得以低价扰乱市场秩序。

政策之外,美团的财务也受到影响。美团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中,2018年Q3财报中,“新业务及其他”的销售成本财报显示,该增长主要因为网约车司机相关成本和收购摩拜产生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费用增加。

此后美团打车暂停开城。2019年4月,美团打车调整方向,采用聚合模式在十几个城市落地,当年美团收获了首个盈利年。

在2020年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被问及美团打车,美团创始人、CEO王兴表示,美团打车在资本支出中的占比很大,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公司重视其长期战略价值。

美团对打车业务的坚持有其合理性。 美团上市时,今日资本创始人、总裁徐新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表示,出行是高频刚需,作为股东她很愿意美团去做出行,“超过万亿市场的生意,很难一家独大,两家是一个 健康 的生态”。

“王兴对出行和车非常上心,从王兴及美团对理想 汽车 的占股比例就可以看出。”张君毅说道。公开资料显示,截至1月31日的理想 汽车 股权结构中,王兴名下持股为21.6%,有7.8%投票权。李想持股为19.7%,拥有71%投票权。

张君毅同时指出,美团等巨头做打车业务,也可以丰富用户画像,更好地打通各种服务,做到衣食住行全面贯通。

互联网观察家尹生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出行对完善美团的本地生活服务网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通过提供协同来强化美团本地生活服务网络的整体价值,包括用户价值和网络的生产率,这些从长远看,可以降低用户出行的成本。

关于投入和收益,尹生指出,美团的用户规模和入口优势等,可以降低美团开展该业务的成本和进入壁垒。

“美团肯定会加大力度,亏损不是美团最大的考虑,对反垄断监管的担心才是。” 一位出行行业投资人表示。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即使前期高额补贴,假设通过打车服务给某餐厅带来了一个客户,该餐厅给美团的返佣或许比美团花在这一打车订单上的补贴更多。

关于采用自营还是聚合模式,张君毅认为,自营模式可以规范服务质量,保证体验的一致性。

上述出行行业人士则表示,“如果真的有很多运力流出,最终一定是自营模式能更好地去做承接。如果比较高德和美团,高德是‘空军’,一直是做连接;美团是‘陆军’,擅长地面战,做自营也合理。”

相比美团,高德以更低调、轻量化的方式连接出行服务商,也获得了不低的单量。

2018年高德正式上线聚合打车,据《中国企业家》了解,其订单量在2019年元旦达到峰值100万单。2020年,据《晚点》报道,高德单量一度超过200万单,今年目标250万-300万单。据《中国企业家》了解,目前单量应该没有达到300万单。

一位出行平台负责人曾告诉《中国企业家》,2020年疫情好转后,能感觉到高德、美团两个聚合平台的单量增长很快,餐饮、 娱乐 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

2020年,出租车也是高德及整个网约车行业的一个重点,继滴滴宣布升级出租车业务为“快的新出租”后,11月高德宣布启动“好的出租”计划。 “大量的存量出租车,可以实现快速供给,也都是合规运力。”上述平台负责人表示。

T3出行也在加大火力。2020年12月,T3出行宣布在2021年实现网约车业务落地48城,比刚成立时制定的目标提前一年,并在2021年底实现全业务线日均300万订单目标。截至2020年底,峰值日订单超过100万。

2021年2月,T3出行宣布进入北京时,T3出行CEO崔大勇向包括《中国企业家》在内的媒体表示,在车辆来源上,T3将采用多种合作模式,在自持车辆的同时,也将推进合作伙伴带车加盟,比如说主机厂的出行公司、以及其关联的一些4S店集团等购置车辆,带车加盟T3出行平台。

高德、美团为代表的平台拥有入口优势,T3出行为代表的平台有车企优势,各方势力、各地方玩家仍在进入网约车行业。 但另一方面,网约车在整个出行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去年公开表示,中国网约车的渗透率仅为3%,即100次出行有3次是使用网约车出行。网约车行业的“内卷”如何打破?

“破解行业内卷的问题,根源上还是技术带来的进步。技术将提升产品创新,带来监管效率提高。” 2020年年底,哈啰副总裁江涛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表示,行业要迈向下一阶段,需要供给极大扩张,每个车主都能在每个场景下成为运力的供给,拼车也是很好的一个解决方案。

此外,网约车并不是一个赚钱的业务。根据滴滴招股书,国内出行业务实现了盈利,但扣除给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后,利润率仅为3.1%,且在监管和舆论压力下,该利润率也很难进一步提高。但因为出行需求高频,出行和本地生活更紧密地绑在一起,不少玩家开始拓展本地生活业务。

高德在2020年9月正式宣布进军本地生活领域,加大在出行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运营权重。高德总裁刘振飞在发布会上表示,高德地图在未来将会为用户提供从行前、行中到行后的一站式数字化出行服务。

今年7月2日,阿里宣布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三大业务,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组成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代表集团分管,向张勇汇报。俞永福是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董事长,将高德地图的日活跃用户量从2014年的不足千万,带到超过1亿,超过百度地图,成为行业第一。

对出行行业而言,行业能否实现螺旋上升值得期待。

“不管哪个领域,只要有竞争就是对消费者的利好,相对于一家独大,几分天下的局面在商业 社会 里没什么不好。”上述出行行业投资人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一位滴滴司机注册了美团快车,暂时还未审核通过。“其他平台都加大了补贴力度,我再等等看。”

上述星徽出行的司机就是今年3月收到高德发来的短信,高德与星徽出行合作共同拉新。同时在滴滴和星徽两个平台接单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司机目前只跑星徽出行,高德带来的单量也不少,而该司机对滴滴的不满在于,“滴滴的规则总是在变,不透明。”

另一方面,监管对滴滴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7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公告,称“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通知应用商店下架上述25款APP。 对此滴滴回应称,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深入排查、认真整改存在的所有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截至7月12日收盘,滴滴股价11.16美元,市值535亿美元,较上市当天的680亿美元下跌两成。

一位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士指出,如果美股上市受阻,退出渠道减少或不清晰,资本对类似项目的投资将会变得更加谨慎,小玩家将加速淘汰。

更多法规正在出台。7月10日,中国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条为“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家出行的企业真的影响了IPO企业的出行。原来很畅通的一条路,现在交通规则变了,成逆行了。”

市值蒸发4800亿,滴滴最大的两个“输家”出现,不是程维、柳青

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很久,即便是遭遇了一系列麻烦,目前仍然是行业第一。

滴滴是幸运的,自从创立后,就获得了腾讯、金沙江、经纬中国等投资大佬的支持,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在2015年和对手快的合并后,滴滴就稳坐了行业第一,几乎没什么强的对手。所以,这一路来滴滴发展是很顺利的,估值也一路攀升,始终位于中国独角兽企业前三名。

然而, 从2021年7月开始,一切戛然而止。原因都知道了,偷偷地跑去美国上市。随后我们就看到APP被下架,亏损几百亿、订单减少20%、大规模裁员、关闭橙心优选等业务 ,几乎没有一件好事。

当然,更惨的是市值一路下跌,投资者们本来以为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却是损失惨重。软银还因为投资滴滴,造成了亏损。本来是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本来可以继续壮大规模,获得更高的估值,却因为急于“分钱”而上市,落到如今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唏嘘。

对于滴滴来说,哪天才是最黑暗的时刻?似乎从去年7月开始,几乎都处于黑暗时刻,毕竟好消息没有多少,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如今,滴滴再迎黑暗时刻,而且还比较严重。

3月10日,中概股集体大跌,一片飘绿。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3月11日,中概股再度集体跳水。 滴滴跌幅竟然高达44%,创下去年6月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目前, 滴滴股价为1.89美元,市值仅剩下89亿美元。滴滴在去年上市后,市值最高时达到了851亿美元,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市值蒸发了762亿美元(约4800亿元人民币)。

滴滴可能现在已经不看重市值,毕竟已经这样了,而且此前已经宣布要退市。但1.89美元的股价,离1美元的摘牌退市已经不远。

“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被强制退市,后面想再次上市,面临的困难也会大很多。因此,对于滴滴来说,股价跌成这样,也是非常惨的。

滴滴股价跌成这样,谁是最大的输家?有人说是创始人程维和柳青,但他们真的输了吗?

滴滴是程维一手创立,投入了多少资金不详,主要是付出了近10年的心血。但 他持有6.5%的股份,即便是如今只有89亿美元的市值,它的价值也有5.785亿美元。 程维如果没有创业,继续打工,10年未必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回报。

柳青在2014年才加入,目前持股1.6%,价值1.424亿美元。 柳青预计没投入多少钱,这个金额,柳青也是只赚不赔。

实际上,最大的两个输家是软银和Uber。软银是滴滴第一大股东,持股20%左右。按照现在滴滴的市值来算,价值仅为17.8亿美元,而 软银总共投入了100亿美元,等于是浮亏80多亿美元。 去年IPO时,软银持股价值140亿美元,还赚了40亿美元,如今亏损惨重。

Uber是第二大股东,持股12.8%。 当年,Uber把中国业务交给了滴滴,换来了股份,如今价值才11亿美元。Uber如果没有放弃中国市场,那其价值肯定不止这么多。所以,也输得很惨。

其实,对于滴滴的投资者来说, 越早投资,回报率越高。如果按照滴滴去年IPO时的市值来算, 天使投资人王刚回报收益超过1万倍, A轮的金沙江投资投资回报超过350倍,B轮腾讯等公司的投资回报约60倍,其它投资回报从7000倍到5倍不等。

因此,即便是市值跌到89亿美元,这些前期投资者们仍然是不亏的,唯有后来进入,投资额最大的软银,损失最大。

滴滴未来命运会怎么样?首先,滴滴的市场份额已经在下降,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网约车市场可能会形成多强竞争格局。其次,滴滴想退市后,再去香港上市,就滴滴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也未必能成功,投资者的收益想收回的时间会拉长。

凡事皆有因果,如果当初不急着去上市,或许就不会陷入今日这样的困境。一切都是由贪念而起,不要以为能够“大而不倒”,做企业要“敬天爱人”,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

滴滴股价实时行情(滴滴股价实时行情走势) 第1张

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

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

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滴滴在美东时间周三盘后发布财报,而在发布财报前其股价就开始下跌。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

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1

宣布计划从美股退市后,滴滴在12月30日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的总收入为4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7%。同时,第二季度滴滴的净亏损达242亿元,去年同期亏损7000万元。这一数据变化来自于二季度的总成本费用(包括收入成本、运营支持、销售、营销、研发、行政等)激增,达728亿元,同比增长128%。

2021年第二季度,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为亏损23亿元,去年同期实现收益2亿元。

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的总收入为427亿元,同比下滑1.6%。第三季度净亏损为303.8亿元,去年同期实现6.65亿元的盈利。三季度滴滴总成本费用达517.3亿元,同比增加16.3%。

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为亏损75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0.17亿元。

财报显示,主要受对橙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滴滴在第三季度确认了208亿元净投资亏损。第三季度同时滴滴收入成本包括公司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共享业务部分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22亿元,主要是由于该业务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不利变化。

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滴滴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150亿元、97亿元和106亿元。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的净利润为55亿元。实现55亿的净利润是由于滴滴在第一季度收获了123.6亿元的投资收益。

细分业务看,滴滴当前收入由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三部分构成。

滴滴2021年第二季度482亿元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收入为448亿元,国际业务的总收入为8亿元,其他业务总收入为26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实现收益17亿元,国际业务亏损12亿元,其他业务亏损28亿元。

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427亿元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收入为390亿元,国际业务的总收入为10亿元,其他业务的收入为27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亏损0.29亿元,国际业务亏损18亿元,其他业务亏损57亿元。

从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733亿元,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额为646亿元,国际业务的总交易额为87亿元。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687亿元,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额为584亿元,国际业务的总交易额达到103亿元。

就单量规模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核心平台总单量规模为30.04亿单,中国出行的总单量规模为25.7亿单,国际业务的总单量规模为4.34亿单。2021年第三季度,核心平台总单量规模为28.55亿单,中国出行的总单量规模为23.56亿单,国际业务的总单量规模为4.99亿单。

此外,滴滴还宣布阿里巴巴高级法务总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法律顾问张毅被任命为滴滴董事会董事,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

12月3日,滴滴宣布董事会支持公司从纽交所退市,已批准公司进行相关工作,董事会也授权公司启动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准备工作。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截至发稿,滴滴股价为4.94美元,较发行价跌去64.7%。

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2

2021年12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发布未经审计的季度财务业绩,第三季度营收为66亿美元,第三季度净亏损47.1亿美元,调整后EBITA亏损12亿美元。公司第三季度核心平台交易量为28.55亿笔,总交易额达107亿美元。

滴滴在财报中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张勇已从滴滴董事会辞职。同时,任命阿里高级法务总监、阿里本地生活公司法律总顾问Yi Zhang为新任董事。

滴滴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12月3日,滴滴宣布其董事会已授权并支持公司进行必要的程序,并提交相关申请,以将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同时确保美国存托凭证将在美国存托凭证持有人的选举中,在另一家国际公认的证券交易所转换为公司的自由流通股。公司将在未来适当的时候,按照必要的程序,组织召开股东大会对上述事项进行表决。

董事会还授权该公司寻求其A类普通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该公司正在执行上述计划,并将在适当时候向投资者提供最新情况。

从收入构成来看,在滴滴2021年二季度的'482亿元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总收入448亿元,国际业务总收入8亿元,其他业务总收入26亿元。在滴滴2021年三季度 427亿元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总收入390亿元,国际业务总收入10亿元,其他业务收入27亿元。

从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来看,2021年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733亿元,中国出行业务总交易额646亿元,国际业务总交易额87亿元。2021年三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687亿元,中国出行业务总交易额584亿元,国际业务总交易额103亿元。

滴滴周三下跌8%

滴滴在美东时间周三盘后发布财报,而在发布财报前其股价就开始下跌。

美东时间周三,滴滴跌超8.18%,股价创上市以来新低。自上市以来,该公司股价下跌64.71%。

消息面上,滴滴原基础平台部高级技术总监于晓声受贿案宣判。昨日,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刑事判决书,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于晓声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滴滴三季度净亏306亿,收入环比下降11.48%3

12月30日,滴滴公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业绩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未经审计的第三季度业绩。此外,滴滴再次披露启动纽交所退市及港股上市相关准备的信息。12月3日,滴滴宣布董事会支持公司从纽交所退市,已批准公司进行相关工作,董事会也授权公司启动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准备工作。

上述季度业绩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的总收入为482亿元人民币。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的总收入为427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11.48%。

滴滴当前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从不同收入构成来看,滴滴2021年第二季度 482亿元人民币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收入为448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的总收入为8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总收入为26亿元人民币。

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 427亿元人民币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收入为39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的总收入为10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的收入为27亿元人民币。

2021年第二季度,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为亏损23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实现收益2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出行业务实现收益17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亏损12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亏损28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为亏损75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亏损0.1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出行业务亏损0.29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亏损18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亏损57亿元人民币。

其中,主要受对橙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滴滴在第三季度确认了208亿元净投资亏损。受此影响,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06亿元。

从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733亿元人民币,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额为646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的总交易额为87亿元人民币。

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687亿元人民币,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交易额为584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的总交易额达到103亿元人民币。

就单量规模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核心平台总单量规模为30.04亿单,中国出行的总单量规模为25.7亿单,国际业务的总单量规模为4.34亿单。

2021年第三季度,核心平台总单量规模为28.55亿单,中国出行的总单量规模为23.56亿单,国际业务的总单量规模为4.99亿单。

此外,滴滴还宣布阿里巴巴高级法务总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法律顾问张毅被任命为滴滴董事会董事,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

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

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

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2021年Q4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额为562亿元,环比下滑约3.93%,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

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1

滴滴发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未经审计财报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滴滴2021年第四季度总营收约为40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66.99亿元下降13%;归属于滴滴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72.21亿元收窄95%。

其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收入为375亿元,国际业务的收入为10亿元,其他部门的收入为23亿元。

从订单量来看,2021年Q4滴滴的总订单量为27.91亿单。其中,中国出行业务订单量为23.07亿单,国际业务订单量为4.84亿单。

从交易额来看,2021年Q4滴滴平台总交易额为672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额为562亿元,国际业务交易额为110亿元。

从平台销售额来看,2021年Q4滴滴平台中国出行业务和国际业务的总销售额为99亿元,中国出行业务的平台销售额为89亿元,国际业务的平台销售额为10亿元。

同时,滴滴还宣布,腾讯总裁刘炽平辞任董事,任命腾讯副法律总顾问梁凤霞为新董事。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创立于2012年,发展早期凭借烧钱方式大肆抢占市场份额,并在激烈的价格战中陆续收购了不少玩家。2015年2月,滴滴与快的合并;2016年8月收购Uber中国,彼时,滴滴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滴滴活跃用户8157.3万,用户量排名前十的网约车平台中,滴滴用户份额占据66.3%。

好景不长,2021年6月底7月初对于滴滴来说是个重大转折点。

2021年6月末,滴滴在美国上市。但在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因数据安全问题将对滴滴实施网络完全审查。7月4日,“滴滴出行”App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从应用商店下架。

7月9日,滴滴旗下25款App因同样的问题也从应用商店中全线下架。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2021年12月3日,滴滴官方微博发文称,“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受此次事件影响,滴滴国内业务规模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增长几乎停滞。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Q3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额为585亿元,同比增长0.08%;中国出行业务订单量为23.56亿单,同比下滑0.76%。

从最新财报来看,这一情形似乎仍没有好转。2021年Q4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额为562亿元,环比下滑约3.93%;中国出行业务订单量为23.07亿单,环比下滑约2.08%。

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2

滴滴最新财报显示, 亏损有所收窄,不过中国出行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了下滑。

4月16日晚间,滴滴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滴滴总收入为40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2.7%。同时,第四季度滴滴的净亏损达1.71亿元,去年同期亏损72.3亿元。

从亏损看,滴滴的亏损在进一步收窄。2021年第四季度,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为亏损3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达74.4亿元。在第四季度,滴滴国际业务99 Taxis相关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达28亿元。

细分业务看,滴滴当前收入由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三部分构成。

滴滴2021年第四季度407.8亿元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收入为374.7亿元,同比下滑15.1%;国际业务的总收入为10.5亿元,同比增长51.2%;其他业务总收入为22.6亿元,同比增长22%。

其中,中国出行业务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实现收益8.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国际业务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亏损18亿元,其他业务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亏损29.6亿元,其他业务的亏损有所收窄。

在滴滴App下架后,滴滴订单量持续下滑。根据交通运输部每月发布的网约车运营数据, 2022年2月滴滴月单量相对于2021年6月下滑32%。

从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额为672亿元,中国出行业务的GTV达到562亿元,国际业务的GTV达到110亿元。

就单量规模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核心平台总单量规模为27.91亿单,中国出行的总单量规模为23.07亿单,国际业务的总单量规模为4.84亿单。

支出方面,滴滴在第四季度的研发费用为3.81亿元,同比增长130%,此前有消息称滴滴正加大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与开发。

滴滴在财报中还提及,2021年第四季度的净投资收益为83亿元,主要归因于公司投资的Grab在去年12月3日于美国上市,Grab曾被戏称为东南亚版“滴滴”,业务包括外卖、叫车、杂货配送、电子支付、金融服务等。

截至发稿,滴滴股价为2.46美元,较发行价跌去82.4%,当前市值为116.3亿美元。

滴滴同时在4月16日晚间宣布,腾讯总裁刘炽平不再担任董事职务,腾讯副法律总顾问梁凤霞被任命为新董事。梁凤霞于2008年3月加入腾讯,在加入腾讯之前,她曾在德勤担任高级法律顾问。

滴滴2021年全年净亏493亿,营收同比增长3

据钛媒体App 4月17日消息,4月16日晚间,滴滴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滴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407.7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减少59.22亿元。该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额为1.71亿元,亏损幅度较第三季度大幅收窄近99.4%。2021年全年,滴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1738.27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1417.36亿元同比增长22.68%。

据了解,滴滴当前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从收入构成来看,国内移动业务收入仍占绝大部分,2021年实现1605.21亿元占总营收的92%,较去年同期增长20%。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滴滴公司的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增长较为迅速,分别同比增长55.25%和68.18%。

2021年第四季度核心平台交易量达27.91亿笔,其中国内出行板块交易量达23.07亿笔,国际交易量为4.84亿笔,国内交易量环比微降2.1%。

梳理该公司全年国内出行板块交易量来看,2021年,该公司国内出行业务量约为94.83亿笔(第一季度日均成交2500万单,第二、三季度分别为25.7亿和23.56亿单),平均全年日成交量约为2600万单。第四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额(GTV)达到672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GTV达到562亿元,国际市场GTV达110亿元。

滴滴净亏2900万,全线裁员20%!是彻底倒台,还是收缩兵力?

这两天,网约车行业因为一则重磅消息,被吓破了胆。

滴滴全线裁员20%,有些业务部门甚至达到百分之40%,并且还放出了自己的财务报表,净亏2900万!

这是真的要倒台了,还是在收缩兵力,以应对寒冬?

业内的网约车平台都在议论纷纷,不管是滴答出行,还是一喂顺风车等都在人心惶惶,不知道曾经的网约车老大时至如今又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地动山摇。

一、司机

滴滴裁员,最先躁动的是司机。赖以为生的平台如今都要缩减人员了,可见是走下坡路的征兆。

有人说,网约车平台不只是滴滴一家,一个滴滴倒下了,还有千万个滴滴站起来。

不信就去问美团打车、滴答出行、一喂顺风车等平台,哪个不是翘首以盼,等着接滴滴的流量?

还有人说,虽然滴滴在前几年因抽成高、不作为等“光辉事迹”被无数司机骂上热搜,但是毕竟也是养活了千万张嘴的一家企业。

就这么倒下了,对市场的震动无以言表。

二、市场

网约车行业自诞生以来,就形成了以滴滴为首,高德打车、滴答出行、阳光出行等第二梯队平台紧跟的格局。

也可以说,这十年来,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配置。

虽然网约车市场有些混乱,但是在滴滴这个龙头老大的镇压下,多少都会收敛一些。毕竟滴滴独占了百分之九十的市场,剩下的小平台为了生存,只能抱团取暖。

如今滴滴一倒,空出来大部分的流量无人认领,多少平台挤破了头,就为了成为滴滴第二。

鹿死谁手且未可知,但是市场必将会迎来一段时间的动荡,那自然免不了。

三、合规

合规化问题,在两年之前就开始提上了日程,但是囿于网约车行业霸头的垄断,一直没有狠下心来实行过。

如今滴滴股价缩水、裁员,是个很好的由头。独霸市场的垄断者没有了,剩下的小弟就好管得多。

如今网约车市场化的苗头越来越弱,一切都在围绕着合规化运转。往后对合规司机和平台的把控会越来越严格,对不合规司机的查处,也会愈演愈烈。

虽然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出行,但是出行方式并不是无可替代的,随着 科技 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约车或许不会再是人们生活的必须。

网约车司机和平台到底该何去何从,暂不得而知。

滴滴这一年:网约车遭遇围剿 造车考验资金和量产

编辑 高宇雷

在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2021年,滴滴交出了一份沉重的成绩单。

4月16日,滴滴发布2021年Q4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滴滴总收入为1738亿元,同比增长22.6%,平台运营亏损为48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51.3%,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50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68.5%。

与这份成绩单同时公布的还有两个重磅信息。其一,继阿里CEO张勇之后,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退出滴滴董事会,而接替刘炽平的则是腾讯副法律总顾问梁凤霞。至此,两大巨头在滴滴董事局中的代言人均变成了各自的法律顾问。

其二,滴滴将在5月23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就退市进行最终决议,并且,在完成美股退市之前,滴滴将不会准备在其他交易所的上市,亦不会参与在OTC粉单市场交易。这意味着其港股上市事宜也将就此搁置,南华早报此前称滴滴原计划今年夏天转战港股市场。

针对滴滴退市进程更新,4月16日晚间,证监会方面表示,这是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作出的 自主决策,与其他在美上市中概股无关,与当前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磋商无关,不影响双方合作进程。

不过,4月18日美股开盘后,滴滴股价一路重挫18.3%,盘中一度触及1.9美元/ADS,几乎临近 历史 最低点,截至目前,滴滴的总市值不过80亿美元,距离最高点已经跌去九成,而隐藏在这股悲观情绪背后的是对滴滴前景的担忧。

“滴滴在过去几年里,曾自以为’一飞冲天’过,其实是到过’愚昧之巅’的。”

2020年12月6日,滴滴总裁柳青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形容,滴滴经历了两次“过山车”,一次是2018年的顺风车安全事故,“直接自由落体,坠入深渊”,一次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好不容易爬回峰值的业务又几乎归零。但或许柳青也想不到,2021年,滴滴会经历第三次过山车。

毕竟,滴滴当时经过一年的休整后,业务又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2021年Q1季度末,滴滴已覆盖全球15个国家的4000多个城镇,全球活跃用户4.93亿,全球活跃司机1500万。全球日均订单4100万,平台年交易额3410亿元,对应的年订单量150亿,客单价22.7元,其中,中国网约车业务在2020年已全面盈利,2021年Q1,全平台单季盈利达55亿元。

不过,这一切在滴滴闪电上市后,却遭遇了一场更猛烈的冲击。

2021年6月30日晚间,滴滴以14美元/ADS的发行价,低调登陆纽交所,发行市值达670亿美元,开盘当天,股价最高飙升至18.01美元/ADS,对应的市值达到851亿美元,国盛证券海外团队甚至给予滴滴962亿美元的目标市值,然而,滴滴随即被启动安全审查,旗下20多款APP连夜下架。

随着突击上市的短暂光环消散,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滴滴都再次重新陷入低谷。

作为核心支柱的中国网约车业务,从2021年Q2的448亿元下滑12.9%至2021年Q3的390亿元,2021年Q4,这一数据再次环比下滑3.9%至375亿元。受此影响,即便国际业务与其他业务依然保持平稳,滴滴的总收入却仍然从2021年Q2的482亿的高峰一路锐减至2021年Q4的408亿元。

与此同时,滴滴的整体亏损迅速放大。2021年Q2,滴滴的净利润由盈转亏,单季亏损达到244亿元,2021年Q3,这一数据进一步增至306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也在2021年Q3也开始重新陷入亏损。在主营业务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多路并进的烧钱模式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从2021年Q3开始,滴滴旗下橙心优选、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货运均开始收缩。其中,橙心优选被爆在去年9月从此前的9大区31省缩减至3大区9省,12月份,橙心优选正式从滴滴APP页面消失。这一战略撤退体现在财报中就是滴滴在2021年Q3,一次性计提了高达208亿元的投资亏损。

不过,滴滴的收缩策略并未就此止步。根据晚点报道,今年1月中旬,滴滴旗下几乎所有业务均开始启动裁员。4月20日,滴滴宣布退出日本市场的外卖业务,根据NIKKEI的报道,滴滴在日本迟迟未打开市场,一方面是因为面临Uber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软银的支持。

事实上,不仅仅是大股东软银,二级市场对滴滴也信心不足。从上市以来,滴滴股价持续走低,迄今,市值已蒸发700多亿。高瓴资本曾在上市当天冲进去建仓,最终却在2021年Q3彻底清仓。作为滴滴第二大股东,Uber表示将择机出售部分股权,不过,截至2021年末尚未有进一步动作。

对于滴滴来说,最后的退路似乎只剩一条。

2021年12月3日,滴滴宣布启动退市工作,并且,开始启动港股上市进程。消息发布当天,滴滴股价狂泄22.18%。如果说此前赴港上市还给市场留下了一线希望,随着4月16日的公告下发,市场对于滴滴的未来真正陷入了迷茫,而滴滴留给股东决定自己退市命运的时间也只剩30天了。

过去一年,从突击上市到APP下架、全线裁员再到启动退市,恐怕没有哪家公司的经历会比滴滴更惊险、刺激,而当滴滴在前方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大后方却掀起了一场偷水晶的行动。

在滴滴下架的第7天,美团时隔2年重启打车业务,推出了全新升级的美团打车APP,并采取了聚合+自营并行的打车模式来抢占市场。一方面,通过APP和小程序,聚合了20多家打车品牌的运力,打通全国100多个城市,另一方,重新发力自营模式,一次性开通了34个直营城市。

为了拉拢运力,高德打车也不甘示弱,随即在“早高峰免佣”的基础上,推出了“暑期免佣季”活动,作为聚合平台,高德还宣称,7月~9月的免佣金活动将覆盖100多家网约车平台。

背靠一汽、东风、长安的自营平台T3出行,更将此视为千载难逢的机遇,并瞄准百万日均单量的目标,喊出了当月连开15城的开战宣言,在滴滴下架的次月,甚至出现了一天开10城的壮举。

与此同时,新一轮的融资竞赛也开始了。9月6日,B2C平台曹操出行宣布完成B轮融资,并凭借38亿元的融资金额创下了出行领域2020年以来的最大单笔融资记录。不过,这个记录很快就被T3出行打破,10月26日,T3出行公布77亿元的A轮融资战绩,成为继滴滴之后最大的一笔融资。

正是在这一时期,资本也开始重新审视网约车市场,阿里、腾讯两大巨头在滴滴之外,双方各自又分别下注了哈罗出行、享道出行、大众出行与T3出行、如祺出行等等。资本赌的是第二梯队中黑马突围的可能性,在这个层面,无论是B2C、C2C还是聚合平台,再一次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尤其是这种二线上位的戏码在业界上演过。当初,Uber因深陷性骚扰和性别歧视的管理泥淖,作为竞争对手,Lyft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做大做强,最终抢滩资本市场拿下网约车第一股。

虽然烧钱模式无法持续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面对滴滴留下的市场真空,平台依然不约而同地开启了补贴大战。从百元打车红包、1元购省钱周卡、到新用户打车1折,一时间,市场狼烟四起。

面对市场的围剿,滴滴当然不会束手就擒。APP下架之后,滴滴首先迅速启动了一轮用户补贴,甚至与京东、招商银行等第三方平台联合发起打车优惠活动,体现在财报中是2021年Q3,滴滴的市场和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7.3%至44.4亿元,不过,这一大规模烧钱行为在2021年Q4并未持续。

其次,滴滴试图通过资本抓手来稳定局面。4月8日,有消息称,滴滴有意择机并购曹操出行,并且,多名滴滴员工入职曹操出行,比如,曾在滴滴专车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龚昕,负责代驾、专车和区域网约车业务的已经入职曹操出行担任CEO,不过,曹操出行随即又出面否认了并购传闻。

即便如此,滴滴的基本盘仍然遭遇了明显冲击。数据显示,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在APP下架后出现下滑全面下滑。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收入从Q2的448亿元下降20.8%至Q4的355亿元,交易量从Q2的35.7亿下降35.3%至Q4的23.1亿,交易金额从Q2的636亿元下降11.6%至Q4的562亿元。

受此影响,滴滴全平台交易量、交易额两大指标均同步出现下滑,二者分别从Q2的30亿、733亿,下降至Q4的27.9亿、627亿,对应的下降幅度则分别是7%和14.5%。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1年底,滴滴的月活用户同比下降了20%,而曹操出行和T3出行分别上涨了65%和125%。

作为网约车市场的龙头,滴滴的基本盘虽然并未伤及根本,但也早已不复当初的进击者模样,面对错综复杂的监管难题,滴滴迟迟未有任何破解之法,而市场也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江湖。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共有263家网约车平台,相较于去年7月新增了22家。

造车,或许是滴滴整个大盘中唯一的战略高地。

2021年4月,滴滴被爆正式启动造车项目以来,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多位车企内部人士对电厂表示,正是在去年这个时候,滴滴开始大规模从车企挖人。2021年6月,滴滴上市招股书则更进一步勾勒了四大战略图景,其中,除了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和自动驾驶,还有出行电动化。

毫无疑问,在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滴滴是离车最近的一个。对于造车这件事,滴滴与百度类似,早期并未动心起念,更多地还是聚焦技术层面,试图打造一个自动驾驶平台。一方面,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造车的确是一件很重的事,另一方面,早期很多人认为电动车与手机一样依赖通行系统。

2016年,滴滴开始投入精力研究自动驾驶,并成立了自动驾驶部门Voyager,此后,这一团队逐渐剥离并独立完成了3轮融资。当时,滴滴反复强调期待车企加入进来,每一家重复造轮子意义不大。围绕平台定位,2018年4月,滴滴联合31家 汽车 产业链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洪流联盟”。

正是在这次活动上,滴滴CEO程维承诺坚决不造车,为此,还当众抛出了滴滴未来十年的愿景,1.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2.共建 汽车 运营商平台。3.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

回头来看,从不造车到造车,滴滴的180度转变就发生在2018年4月到2021年4月的3年间,这期间,整个 汽车 产业出现了巨大变化,首先,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纷纷自研智能驾驶技术,通用型平台的生存空间收窄,其次,新能源产业链逐渐成熟,百度、阿里、小米等互联网厂商纷纷下场。

同期,滴滴在 汽车 领域呈现给外界的大动作只有一个,联合造车。据赛博 汽车 报道,现任滴滴造车供应链负责人刘海江曾密集拜访了多家厂商,最终敲定合作的有两个,一个是理想,一个是比亚迪。

2020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发布。按照滴滴的说法,这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产品,但从内部人士对电厂所描述的信息来看,比亚迪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代工厂,并且,这款车无论是设计还是续航,与当下的电动车相比早已落后,如今,双方的第二款车仍在开发中。

而对比与比亚迪之间并不算顺利的合作,滴滴与理想的合作甚至干脆无疾而终。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印证了何小鹏那句1+1 2的论断。

2021年,在合作造车的基础上,滴滴更进一步,单独成立了造车项目,内部代号为“达芬奇”,根据滴滴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爆料,这个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在组织架构中仍处于隐藏状态。而从招聘平台来看,滴滴 汽车 业务线仍在吸纳人才,相关开发岗位的薪资基本都是30K起跳。

事实上,相较于造不造车的问题,包括很多滴滴员工在内,市场更关心的是滴滴哪来的钱造车。从财报上看,截至2021年12月末,滴滴账上有434亿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以及133亿元的短期投资,扣除短期借款,粗略计算仍有500亿左右的现金流,对应单季54亿左右的净流出,短期应该无虞。

其实更关键还是产品力,一旦产品力得到市场认可,后期单独融资也未尝不可。据赛博 汽车 报道,滴滴的造车项目主要有两个,面向网约车的D1与面向C端用户的C1。其中,D1由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带队,C1由滴滴元老级员工罗文领衔,但两款车都定位10~15万这一厮杀最激烈的价格带。

有消息称,滴滴将在今年6月份正式对外公布其造车计划,并争取在明年6月实现首款新车交付。倘若按照电动车1~2年的研发周期来看,滴滴从去年年初立项到明年年中交付也基本符合惯例。

不过,上述比亚迪人士指出,对于滴滴来说,最大的考验还是产能,毕竟,现阶段车企的产能基本都自顾不暇。据悉,滴滴大概率会收购一家车企,目前,市场锁定的收购目标为江西赣州的国机智骏,对此,国机 汽车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尚未有可供披露的信息,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2022年,造车已经进入了2.0阶段,对于刚刚下场的滴滴来说,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