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恒生ETF联接,安全指数怎么样 (恒生指数pe)

2023-03-16 21:00:15 基金 ketldu

华夏恒生ETF联接是一只QDII基金,基金管理费0.6%,托管费0.15%。该基金2015年成立,迄今已运作6年有余。由于其跟踪香港恒生指数,而该指数是港股代表性指数,属于宽基指数,其地位类似于美股中标普500指数以及A股中沪深300指数,因此从安全性来看毫无疑问是相当安全的。

该基金成立6年以来,收益率仅为22.47%(不含股息),年化收益远远跑输通胀幅度。从估值来看,当前恒生指数PE为11.76,PB为1.17,ROE为10%,属于中等估值区域。近6年收益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恒生指数的估值持续降低导致。

2021年,恒生指数迎来重大变革,单一成分股的最大权重被限制在8%以内,同时扩充行业代表性,按行业组合选择成分股,成分股增加至65-80只。可以预见改革后,恒生指数变得更均衡和多样化,更具有代表性。

目前恒生指数中前五大权重股分别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工商银行、美团、建设银行,其中三家互联网企业均未在A股中上市。因此,如果想投资中国互联网股票,可以考虑恒生指数,或是恒生科技指数,从而充分分享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红利。

如果投资者开通港股账户,建议直接买入盈富基金。该基金同样跟踪恒生指数,但是其管理费仅为0.05%,托管费0.05%,合计0.1%/年。对比华为恒生ETF0.75%/年的费率,每年可节省成本高达0.65%!但是中国大陆投资者想要开通港股账户难度极大,以前招行办理香港一卡通只要求5万元存款,随着境外投资业务收紧,现在存款要求上升到100万元。

综上所述,香港恒生指数盈利能力中等,目前估值一般,适合适当配置并长期持有。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定投华夏恒生ETF联接基金即可。中国资本市场的牛市才刚刚起步。

喜欢我文章的,记得点赞并加关注哦!

港股还能涨起来吗

能。

港股市场继续下挫,恒生指数最低探至23175点,创出13个月来新低,今年以来由年初高点31183点累计下跌约25%,为同期全球表现最差市场之一。

在能源、金融、科技板块引领下,港股昨日高开高走自14个月低位反弹,午后涨势收窄,恒指收涨0.78%,恒生科技指数涨0.5%。由于今年以来港股持续低迷,当前AH溢价指数超过了140点,券商首席认为目前港股长期投资价值凸显,2022年将“找寻自信式”恢复性上涨,恒指有望触摸三万点。

万得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年初至今,恒生指数下跌13.12%,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则下跌超过两成达21.53%,表征港股科技板块的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更是达到27.61%,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垫底。

大量资金则利用港股的低点入市加仓。根据昨日交易所公布的申赎数据,恒生互联网ETF(513330)11月30日当日净流入6.5亿元,最近五个交易日连续净流入,合计净流入12.6亿元,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11月30日当日净流入4.3亿元,近5日净流入超过8.6亿元。如果拉长时间看,资金逢低布局的动作更加明显,以恒生互联网ETF(513330)为例,最近60个交易日,合计净流入57.5亿元。

AH溢价超140%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表示,关注港股科技的主线机会、低估值高股息板块的投资价值。11月港股月初走低后回弹但月末大幅回调,截至2021/11/29港股恒生指数PE(TTM,下同)为10.4倍、PB(LF,下同)为1.1倍,处于2008/10/27(08年金融危机后的低点,下同)以来自下而上50.1%、14.7%分位。目前AH溢价指数为144.65点,处于2008/9/16以来自下而上的96.6%分位。目前港股长期投资价值凸显,我们认为可以关注两类机会:

(1)科技的主线机会。我们在《中国智造系列报告1-5》中一直坚定看好中国硬科技行业,这些行业基本面较好。对于港股而言,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车等硬科技行业景气度较高,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此外,继续跟踪监管政策对港股互联网科技公司基本面的影响,短期看不排除互联网企稳回升的可能性,但中长期看需要关注政策是否会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若反垄断政策仅仅是规范行业秩序,将不改互联网产业的中长期趋势,若反垄断政策损伤了核心竞争力,则可能会降低其长期投资价值;

(2)高股息资产的投资价值。对于长线资金而言,金融、地产等高股息资产具备较厚的安全垫,同时在AH同步上市的公司中,港股金融、地产等价值板块相对A股存在较大的折价,因此投资的性价比更高。

请问在哪里能够查到恒生指数市盈率

进入下列港交所纲页 ,可查看最近期的恒指市盈率:

恒指 P.E.: 统计资料及数据→证券市场→主板-每月市场资料→恒生行业分类系统平均市盈率 (倍)

i.e. : ex/markdata/markstat/rpt_price_earning_ratio_main_0804_c

恒生指数包含34只股票,比重每秒也不同,市盈率和息率难以计算

1) hsi.h k/formula/content.ht ml

可看到恒生指数各个分类指数,成份股,恒生指数,市盈率和息率的计算法,但无你要的数字

2) main.hsi. /hsi/table/MnDv HSI

恒生指数每个月的息率 (MONTH-END FIGURES)

3) main.hsi. /hsi/table/MnPE HSI

恒生指数每个月的市盈率 (MONTH-END FIGURES)

2006 一月 to 九月的市盈率

16.14, 16.29, 12.72, 13.38, 12.77, 13.10, 13.67, 14.11, 13.91,hsi

里面有晒公式及市盈率等资料,参考: .,

如何理解港股A股化的趋势

悄悄进行的大变革:港股 A 股化,A 股港股化

港股那点事 02-03

古人云 " 风起于秋萍之末 ",又云 "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很多大的变革都是有一个不起眼不经意的开始,后来才发展到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如果不在一个宏大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大环境,而是过多纠结于细节,我们就不会得到一个对于环境的正确认识。

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正在悄悄进行不可逆的结构性大变革,格隆汇会员黄超(作者公众号:知机语)将此总结为港股 A 股化,A 股港股化。

在此,借格隆汇的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各位做投资的朋友。

港股 A 股化

港股的投资者构成在从前是欧美机构投资者主导,来自内地的投资只占少数,而近年开通的沪港通和深港通让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港交所的数据,2008 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是 3%,2009 年至 2012 年这个比例都是 4%,2013 年和 2014 年是 5%,2015 年内地投资者占比是 9%,市场人士预计,2016 年将上升至 20% 左右。

根据香港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志华的说法,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占比是在加速上升的,尤其是在 2015 年和 2016 年。

预计未来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占比每年至少提升十个百分点。

随着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逐步熟悉,未来 3 年港股市场的投资者中,内地投资者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不到 20% 上升至 50% 到 60%。

资金的投票必然带来它的偏好和估值逻辑,"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强大的实力是任何高明的技巧也对抗不了的。

沪港通和深港通是机制的设立,好像不同高度水槽之间的导管,由于估值水平不同引发的大资金的缓慢流动最终会导致总体水平的动态均衡。

据统计,从沪港通 2014 年 11 月 17 日开通以来,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累计达到 3828.57 亿元,而从香港北上的资金合计只有 1265.87 亿元,南下资金是北上资金的 3.02 倍。

国内资金最终会取代现在的欧美资金,夺得港股市场上的话语权,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国内资金实力的增强增加了港股估值逻辑的 A 股色彩,这种力量在中小市值公司和大市值公司上都有体现。

A 股 3000 多家上市公司,分析师有数千人,平均一家公司数个分析师,每个公司的价值都得到充分研究。

而港股有近 2000 家上市公司,港股分析师才几百人,远远不能做到全面覆盖。

很多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没有分析师覆盖造成价值发现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港股有不少小而美的小市值公司,它们根植内地,因为市值小、覆盖成本较高而长期被欧美机构投资者忽视。

但如果它们报告的业绩优良很容易被各路资金追捧,股价也会有很好的表现——它们是待发掘的金矿。

所以现在也有不少国内分析师开始覆盖港股公司,毕竟其实市场联通的桥梁已经建好,港股市场已经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

港股中还有一些公司是 A 股缺少的标的,如科技股,***股,殡葬股等,它们对国内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更容易受到国内资金的影响。

对于大市值公司,同一个上市公司在两地的价差也会因为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而有缩窄趋势。

AH 溢价指数是追踪同一家上市公司的 A 股和港股价差综合水平的指数,指数高于 100 说明 A 股更贵,指数低于 100 说明港股更贵。

在 15 年 A 股牛市前它曾长期低于 100,也就是普遍来讲同一家上市公司港股更贵;但 15 年牛市之后它就一直保持在高于 100 的位置,最高曾到 150,最低 118,一直维持 A 股比港股贵的态势。

由 AH 溢价指数十年的历史来看我们也发现在 07 年和 15 年 A 股大牛市中,AH 股的溢价迅速攀升,说明 A 股受情绪化影响更多,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更高;而牛市过后在更长期的时间内它们的价差都比较小,基本是在 100 上下浮动。

(十年 AH 溢价指数)

笔者的观点是,虽然两地市场的结构和偏好不同,但同股同权同价是个回归中心。

这种溢价的存在不是常态,理论上除非 A 股大牛市,两地股票价格应该差不多,即指数在 100 上下浮动。

逐渐增长的内资会让这种均值回归的力量更强大,所以港股目前相对 A 股折价的两三成会是未来港股相对于 A 股超额收益的一个空间。

目前笔者认为吸引的大类资产是港股的蓝筹股和中国 A 股的低估值蓝筹股。

累计净流入港股的国内三千多亿资金买的也主要都是估值较低的中农交建、汇丰、腾讯、招商、中信、移动等蓝筹股。

便宜是王道。

和全球其它市场横向比较,港股是最便宜的,没有之一,可参见全球主要股市市净率。

时间上纵向比较,港股也处在历史低估区间里。

港股蓝筹指数恒生指数 PE(市盈率)为 12.7 倍,PB 为 1.11 倍,都是历史低位附近。

(十年恒生指数,绿色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指数,绿色线为市净率)

港股中资蓝筹的代表恒生国企指数的 PE 为 8 倍,PB0.88 倍,股息收益率 3.8% 左右。

恒生国企指数更是估值低至接近历史最低的 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色线为市盈率)

(十年恒生国企指数,绿色线为市净率)

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在笔者之前的文章《机会十年一遇——港股的巨大投资价值不可错过》里做过介绍,包含的都是很优质的大型企业,大部分比重是在金融股,用 PB 估值更合理。

观察十年的估值区间可以说,这样的估值是处在一个非常低估、非常吸引的区间。

港股如此低估的原因除了外界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中国经济的担忧,还有一个因素是担心人民币贬值。

大多数市值的港股上司公司主要收入都来自中国内地,盈利以人民币计价,而却以锚定美元的港币交易。

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那么以港币计算的利润会大幅减少。

但这些因素已经被计算在现在的价格里。

已经众所周知的风险不是真正的风险,如果实际结果没有预期那么糟糕,反而这个预期差会提供一个不错的回报。

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外界疑虑的逐渐消除,未来港股会有很大机会。

两地市场的融合和港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会让港股变得越来越像 A 股。

A 股港股化

A 股沪深交易所在牛市顶峰时创造了日交易额破两万亿的人类历史上的空前记录,而作为对比,港股一直被诟病缺乏流动性。

笔者相信,随着未来 A 股注册制的放开、退市制度的成熟,这种超高的换手率和流动性将成为历史,很多中小股票也将陷入流动性匮乏的窘境。

A 股的注册制正在悄悄进行。

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说," 尽管去年 IPO 数量创新高、再融资体量很大,但仍有 600 多家公司在排队等候上市。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这也说明中国自身的改革还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 排队不应该这么长,中国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A 股是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最开始中国设立金融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现在则是给实体经济输血。

让投资者的财富得到保值增值不在国家考虑问题的优先方向。

据媒体报道,2016 年中国股市 IPO ( 首次公开募股 ) 家数和融资额创近 5 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

2017 年 1 月以来,沪深股市新股发行速度保持在每周 12 家左右。

有观察家预测 2017 年上市公司将会超过 400 家。

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管理层意在维持或提高新股发行速度,减少排队企业,加快给实体经济输血的目的昭然若揭。

因为中国是审批制发行新股,新股发行定价不能超过去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净利润的 23 倍,而 A 股股票大多数的交易价格都远远超过 23 倍市盈率。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IPO ( 首次公开发行 ) 只是取得 A 股入场的一个门票,需要尽量少地以如此低的价格发行新股,在拿到上市地位和融资便利之后的增发或者减持过程中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股票。

所以中国上市公司真正上市完成是在公司完成了增发之后。

这种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了 A 股上市公司增发配股融资金额大大高出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金额。

据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自 2016 年以来,A 股新股发行约 300 家,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为 1865.36 亿元,平均每家募资约 6.22 亿元。

而上市公司通过定增、配股募集的资金约为 2 万亿元。

具体来看,A 股自 2016 年以来实施了 855 次增发,合计募集资金约 1.97 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 23 亿元,合计发行费用超过 160 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为 11 家,募资总额 298.51 亿元。

上市公司再次融资的规模超过首次募集资金规模的十倍以上。

A 股加速 IPO 乃至向注册制发展还必然带来更严格的退市制度。

再过几年 A 股将拥有 5000 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如果在加上超过 10000 家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国股市的规模站到了世界巅峰。

吐故纳新是自然界的真理。

美股在十年里退市了上万家上市公司。

A 股将来改革的方向也将是在打开进入的门的同时也打开出去的门。

壳股、烂股炒作将会逐渐成为历史。

只要业绩好,不愁没办法上市;同理,如果业绩太差,退市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A 股上市小市值公司稀缺的逻辑不复存在,反而高估值蓝筹股是稀缺的,并且它们很大的市值和很好的流动性能提供流动性溢价,可以让保险资金、养老资金等大资本有比较大的回转空间。

低估是王道,我认为 A 股的低估值蓝筹股未来会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而高估值的小市值股票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验证业绩,消化估值泡沫。

去年开始还有一个现象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这里面暗含着 A 股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A 股从前是散户主导的市场,而现在携万亿天量资金的保险资金、养老金、公募私募等专业投资者已经开始逐渐主导 A 股市场。

从前万科是个大笨象,市值大、成长低,不受散户青睐,但它拥有强大的品牌、优秀的管理团队,还有高分红低估值的股票,因此受到保险资金和恒大等战略投资者的青睐也不难理解。

和港股一样,A 股同样在经历着结构性的变化。

上市公司宽进宽出,中小市值股票因数量众多而缺乏流动性,而大型蓝筹股拥有流动性溢价。

同时机构投资者将主导市场逻辑,A 股终将进行成人礼。

机会在港股

笔者相对于国内市场更喜欢港股市场,原因有三:

一、估值低,分红高,便宜是王道。

二、是没有扭曲的自由市场,没有操盘的国家队,也就是潜在的数万亿的空头。

三、没有大量等待融资减持的企业,它们也是潜在的空头。

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很多。

港股虽然在低估区间,但也可能继续维持现有甚至更低估的水平很长一段时间。

适合的投资 *** 是定投,即定期投资固定或不固定数额的资金到股票里。

股票在短期的波动是不可预测的,那么长时间的定投可以平均买入成本,化解买入成本过高的风险。

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根据指数估值水平定投指数是最好的投资方式,长期来看这样的表现会超越大多数散户甚至专业基金。

恒生科技怎么看获利盘

问:港股被誉为全球“价值洼地”,而且2021年以来恒生AH溢价指数基本在130-150点之间浮动,意味着同一只上市公司的A股价格平均比港股价格高30%-50%。如何看待港股估值问题?目前港股处于什么估值状态?低估值应该是“常态”么?

港股的估值常年为全球“价值洼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01

一是在过去,港股中蓝筹股金融地产占比较高,新经济股占比较少。从全球范围来看,旧经济由于未来的成长性较低,因此估值相对于新经济板块普遍存在折价。过去港股旧经济的市值占比较大是导致港股估值偏低的原因之一。但随着新经济公司陆续回港上市,以互联网、新能源、创新药等行业为代表的上市公司陆续增加,港股的活力会持续提升。

02

二是港股作为一个离岸市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国内政策、市场环境及财务规则并不熟悉。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香港市场上主要的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估值歧视问题(home bias),进而压低了港股的估值。

03

三是港股则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换仓需求不高,进而港股市场的总体换手率较低,流动性不足导致了港股的估值较低。

基于以上原因,H股相对于A股的低估是常态,不过当前港股估值或已被显著低估,具备较高的配置性价比。

一是实证显示AH溢价长期具有稳定的均衡值,在该值上下波动并具有均值回归的特性,历史均值约为120左右。截至2022年6月16日,AH溢价指数为143.74,高于历史均值+一倍标准差的历史高位,未来有望向中值回归。

二是从PB和PE估值来看,目前恒生指数估值在历史均值-一倍标准差附近,若剔除新纳入股票则远低于均值-一倍标准差,处于2002年以来的历史低位,已充分反映了市场悲观预期。

三是以互联网、新能源、创新药、芯片等行业的上市公司持续增加,港股的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样会吸引更多海外资金流入香港市场以投资中国的新经济行业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